思维方式嬗演简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干才 西北政法学院马列所

原文出处:
江淮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哲学作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有机统一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理论性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大致说来,古代突出的是其世界观侧面,近代突出的是其认识论侧面,而当代及今后一个时期突出的则应是其方法论侧面。

      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地表现在它主要地是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评价客体的程式和方法,由思维元素、致思趋向、运思途径、思维时空等方面紧密结构而成,具有历史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是人类先前实践活动在主体意识中内化、积淀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把握、评价对象的重要工具。从古至今,思维方式的演进大体上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一)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性思维

      这个阶段在时间跨度上基本是和古代哲学相对应的。处于这一时期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是把思维的矛头,即致思趋向直接指向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从不考虑思维者自身会对运思途径、思维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维还可细分为低级水平上的原始思维和高级水平上的直观思维两个阶段。除直接性为两个阶段所共有外,各自还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低级阶段的原始思维在致思趋向、运思途径上表现出整体性、具体性、群体性特点。所谓整体性,其一是说作为思维对象的万事万物在思维者的心目中还没有分化。例如,原始人就没有把人和自然物完全区分开来。图腾崇拜之所以产生,正是那时的人们把人与多种动物看作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结果;其二是说不仅思维对象本身在思维者的心目中没有分化,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在思维者的心目中也没有分化。科学、伦理、宗教等都处于浑然一体的萌芽状态之中;所谓具体性,是指在原始人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力很弱,思维不能摆脱客体的感性特征,他们往往是借用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比如以石头表示坚硬,以太阳表示光和热,等等;所谓群体性是指原始人没有把个人与同群的他人区分开来,以部落为单位,大家都以群体的好恶为好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所想的问题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主要是说,当时作为思维主体的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这种情况称作为“绵羊、或部落的意识”。[1]

      高级阶段的直观思维除具有直接性的特征外,还具有自信性、自因性、抽象性的特征。

      自信性是指古代的思维主体确信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地认识客体。只要外界有某种被认识、被思维的对象,自己的头脑中就一定有确定的认识和它相对应;反之,凡是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识,就必有一种外界事物和它相对应。在一定意义上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确信必定有美的理念和美的事物相对应,而且确信美的理念可以离开美的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独立性、实体性、个别性的特点。

      自因性是指当时思维的主体虽然还没有主体和客体分化的观念,但又毕竟已经能够把自己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并逐步打破拟人化观点,努力做到用自然事物自身的原因去理解和说明事物。哲学、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萌发产生的。

      抽象性特征是指那时的思维主体既然已把自身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就不再满足于只是直接地观察事物,而是力求理解自己所观察到的对象。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可以由另一个事物发展变化而来,那么,自己直观到的事物就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着,而总是由某种东西派生出来或建立起来的。只有通过当下存在的事物找到产生它的本原性事物,才算是理解了某种经验事实。这种由感性经验事实出发,进一步追溯其本原的情况,表明古人关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区分的思想在逐步成熟,而这也就意味着思维主体的抽象能力在日益提高。和原始思维中的具体性相比,显然,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日臻成熟了。一直到17世纪“本体论”观点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思维主体的抽象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性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类实践方式内化、积淀的产物。如果说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性思维是古代人类实践方式在思维方式上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性思维则集中体现了近代人类实践方式的特征。

      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不仅使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为人类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迅速提高,使人们意识到在自然力面前,自己并不是只能俯首听命,任凭自然力的摆布,而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与此同时,他们还意识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抗”,“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3]但它相对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说,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劳动者不再被终生束缚于某一个奴隶主或农奴主的庄园之内,而成了可以在劳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表面上可以支配自身的自由民。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以及在人与人关系中所争得的这种空前未有的权力和自由,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我觉醒,15—16世纪从意大利首先开始,以后逐渐遍及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竭力要求否定神性,提高人性,争取个性自由、理性解放,摆脱神学枷锁和封建统治。而且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科学,航海和开辟新大陆的迫切需要,促使人们对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对象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身进行认真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了人的致思趋向从直接指向客体转而指向思维和思维自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