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不景气之中,其内在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们的哲学未能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克服当前哲学危机,不仅要“返本”,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真精神,而且要“开新”,开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开展社会哲学研究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住中国社会的变化,使我们的哲学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出具体的达于终极理想的进路,从而重新焕发其青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哲学 终极理想 返本开新 石:再过不多几个年头,我们将跨入21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纪之交往往并非简单的百年更替,而是经常伴随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面临着的这个世纪之交更可能是一个巨变的时期,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是这样。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们被推上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必须对即将过去的世纪与正在来临的世纪后顾前瞻,进行一种可称之为世纪末的思考,以便在新的世纪中行进得更好。在这种后顾前瞻中,由于哲学在人文科学中所处的特殊重要位置,因而如果我们能对哲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一些总结性的回顾,并因此而对于哲学在新世纪的可能走向进行某种探讨,我以为将会是特别有意义的。陈先生,你能否谈谈您对此问题的看法? 陈:关于我们的哲学的状况和出路问题,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而很愿意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与同行们一起讨论。 石:那么,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谈起呢? 陈:要谈哲学,便不能回避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哲学眼下正处于很不景气乃至深刻的危机之中。我以为,这一现象应当是我们世纪末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哲学的不景气向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处?其使命或社会功能是什么?如果哲学本身并不是无用的话,那么,其现状无疑表明了我们的哲学并未有效地执行其使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澄明哲学的使命,将使我们看清以往的迷误所在,摆脱危机的出路又何在。 石:容我插一句。我注意到近期有不少人以不同方式谈到了哲学的用处问题,如张世英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论哲学何为”,还有人提出应当把“为什么人们需要哲学”作为哲学的元问题。看来,这真是智者所见略同了。 陈:其实,这并不奇怪。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思考同一个问题,无非表明这一问题具有了相当的紧迫性,若不首先解决,思想便无法继续前进。哲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体系,而首先是一种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就不能不具有特殊的目的或功能以及为达到其目的或实现其功能的途径。当着这种活动不再令人满意时,人们转而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身出来,从根本上追问其目的或功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当然,重要的不是一般地追问这一问题,而是从追问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石:那么,您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 陈:哲学当然有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它应为人类活动(首先是认识活动)提供观念框架和逻辑基础,但它的最本质的方面应是对于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它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也是体现在这一个方面,或从属于这一个方面的。因此,我想着重谈谈这一个方面,而恰恰是这一方面,我们以往注意得很不够。这几年谈终极关怀的文字多起来了,这说明很多人意识到了哲学的这一本质特征。无疑,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这一本性的失落。问题是我们不应当将哲学的终极关怀作泛泛的理解。可以说,泛泛地谈论终极关怀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无疑是一种终极关怀,但是这种终极关怀必须植根于每一时代的现实生活。哲学的这一本性根源于人类存在的两重性。人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物,一方面,他直接地是一种有限的生物存在,作为生物体,他不能不服从自然规律,受制于自然必然性。但人同时又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意识的出现使人超越了所有其他生物。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借助于语言的象征性功能超越当下直接的现实存在,而进入一种可能性空间。正是意识以及语言,为人打开了事物的可能性领域,使人知道现实事物的存在不是唯一可能的,而不过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这样,人就能够在诸多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以构筑自己的理想。所谓终极关怀,按我的理解,也就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理想、终极意义的探求。有了选择的能力,人因此也就有了自由,自由的基本含义正是选择的自由。但是有在可能世界中构筑理想的能力,并不等于具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能力。人固然能够以象征性的语言符号为中介去构筑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却必须借助于现实的物质性工具。人的理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物质性工具亦即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人的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便双重地受制约于现实。首先,作为理想存身之所的可能世界并不直接呈现于人,人并不是直接存在于可能世界,而只是借助语言的象征作用从其所处的现实世界突入可能世界的。现实世界是现实化了的可能世界,可能世界是蕴含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因此,人从对于可能世界的把握和选择中构筑的理想也必定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其次,既然理想的实现须借助于现实的手段,那么,也就只有基于现实世界的理想才是可以实现的。显然,终极关怀作为一种对于终极意义、终极理想的追求,只有基于现实世界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将普遍的终极意义与现实生活汇通,这便是辩证哲学所要求的具体性。哲学所追求的应当是一种包容了现实情景在内的具体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