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总规律总趋势,然而,这不排除在一定的时段和一定的范围内出现逆变,出现陈新代谢、除新返旧或推新复陈的反常。对这种逆变,这种反常,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以便从中深化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一、两种性质不同的转化 《矛盾论》指出: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个发展阶段或另一个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主次矛盾方面“转化”本身而言,是个中性概念,主要的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但是,一触及到具体事物,这种转化就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方向。在植物界,春夏之际,生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万物勃发,枝繁叶茂,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一派生机;秋冬之际,死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万物收缩,枝枯叶败,百花凋零,黄土裸露,一派肃杀。在工作中,正确的指导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得益;错误的指导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政治动荡,经济倒退,人民受损。这样,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就有正负之分。凡是真的美的善的新生的进步的正确的东西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正向转化,凡是假的丑的恶的腐朽的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负向转化。 这种性质不同的正向负向转化同样表现在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中。在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中,一切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政党由次要的矛盾方面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正向转化,反之是负向转化;一切开历史倒车、阻碍历史进步的阶级政党由次要矛盾方面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负向转化,反之是正向转化。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这样的正负转化相应地引起整个社会的正负转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正向转化,是新兴阶级的胜利和反动阶级的失败,是新制度的兴盛和旧制度的灭亡。但是,其中也交织着负向转化,亦即交织着反动阶级的复起和新兴阶级的受挫,交织着新制度的夭折和旧制度的复辟。 作为一种规律,这种绝对的正向转化中交织着相对的负向转化,贯串于整个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向转化中,反动阶级的复起和旧制度的复辟,浪潮迭起,惊心动魄。 二、负向转化与量质背反 为什么会发生相对的负向转化? 为什么先进阶级及其政党会一时受挫并由此带来新制度的夭折?为什么反动阶级会一时复起并由此带来旧制度的复辟?根据《矛盾论》的论述,“这是依靠矛盾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然而,为什么夺取政权成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反而减弱了呢?又为什么丧失政权成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反动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反而增强了呢?这在哲学上如何解释呢? 从哲学角度看,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也分为质与量两个方面。阶级的质,似又分为历史质与现实质。现实质决定于历史质,但在一定的范围与时段内也会背离历史质,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我们都知道,阶级的产生与兴衰更替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先进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反动阶级是落后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这一点决定了各自的历史质:前者新兴,后者腐朽;前者革命,后者守旧;前者不可战胜,后者终究灭亡——这是绝对的,亦即不可逆转的。由历史质决定,先进阶级的革命队伍在阶级斗争中总体上表现为自觉、坚定、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紧密团结、严守纪律等等,后者的反革命队伍总体上表现为被迫、动摇、怯懦、软弱、贪图享乐、一盘散沙、尔虞我诈等等——在两个阶级大决战的关键时刻越是如此。这些是各自阶级队伍的现实质,它们是相对的,亦即具有可逆性的一面。阶级的量,主要的不是指整个阶级成员的数量,而是指双方参加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人员的数量。在这一方面,一开始,处于次要的矛盾方面的先进阶级的量总是少数,处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反动阶级的量总是多数。随着斗争的展开,前者的量不断扩大,后者的量不断缩小。当量的对比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先进阶级就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夺取政权;反动阶级就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丧失政权。在这里,量的扩大和缩小决定于质的优劣。先进阶级的质优转化为量扩,反动阶级的质劣转化为量缩。如果用密(M)代表先进阶级革命队伍的质,用松(S')代表反动阶级队伍的质,用扩(K)和缩(S")分别代表两者的量,那其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如用图表示,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