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0585(2012)12-2139-14 修订日期:2012-06-15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其主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机制及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1],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是由国家、地方、全球资本三大主体相互作用所引致的[2],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有失偏颇。国家在区域经济格局的塑造中不仅拥有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也可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布局国家资本实现其区域战略意图。 区域政策是泛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3]。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对区域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6]、典型区域内区域政策的影响及评价等方面[7~9]。国内研究以国家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实施效果、影响及评价、中外区域政策对比与借鉴等宏观问题为主[10~14],在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区位选择等中微观问题研究中,区域政策仅作为影响因素之一进行简要分析[15,16],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近年来主体功能区划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7,18],并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实施战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当前研究现状看,针对区域政策对企业空间布局影响的专题研究还较为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政策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拓宽了区域合作的深度[19],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密集出台了涉及多个区域和领域的区域政策,呈现出积极的干预态势,这将对区域发展格局造成重大的影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区域政策可引起特定区域的区位变化,扭曲企业的收益性空间[20],从而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包括央企)进行投资;从国家行政角度看,为实现区域战略,国家可直接通过央企进行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的投资[21],其表象即是央企空间布局的变化。 中央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2010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净利润8489.8亿元,上交税金1.4万亿元。2009年共有24家央企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占中国入选企业的56%(国资委网站信息中心)。此外,央企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行业拥有绝对的优势。从建国开始,央企就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处在区域发展格局迅速嬗变的今天,剖析央企在国内的布局特征、行为机制、空间演变,分析区域政策对央企布局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演化过程,既是对当下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的另一种解释,也可作为区域战略决策的参考。
2 区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影响的机制分析 2.1 央企布局的行为机制:“经济人”与“政治人”的博弈
图1 央企空间布局的行为矩阵 Fig.1 Behavior matrix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Enterprises 作为企业,央企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具有典型的“经济人”行为特征。首先,央企中拥有大量上市企业,2009年央企上市企业达到100家,占同期央企总数的78.1%①,整体上市是国有大型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而上市公司的职责必然是谋求股东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近年来央企对矿产资源、能源、金融证券、房地产和保险等热门领域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也证明其有着强烈的盈利诉求。 与跨国公司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22]不同,央企不仅受国资委监管,在经营主业、投资领域和发展目标方面受到约束,还担任着国家战略任务,实现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央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央企也具有“政治人”的行为特征。 利用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变体来研究央企区位决策机制(图1)。横轴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纵轴为政治社会效益,并假设政治社会效益愈大,企业所要负担的社会成本愈高。央企在选择区位时需兼顾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其最佳区位A位于矩阵右下方(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均较佳),同时央企也偏好于在右下方区域集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尽量减小其社会成本,故最佳区位A’位于矩阵右上方,同理也会在右上方出现集聚。由于受国家战略和政策影响,央企在左下方(政治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差)布局的可能性较大,在可以接受的收益率下,跨国公司和民营公司也偶尔会在这一区域布局,但其目的在于“政策套现”。由于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干预,央企的收益性界限要比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收益性界限大,同时两者的最佳区位也不重合,但当国家战略和政策偏向于获取经济效益时,两者在区位选择上将出现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