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人地关系历史变迁及其规律研究

——以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为中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琦珂,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专业方向:农业史、科技史,江苏 南京 210095;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史、科技政策与社会史,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中国东北的农业开发,历经考古农业时期的起步、燕秦汉魏时期的发展、隋唐辽金时期的不断深入、蒙元明清时期的渐成规模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日益成熟几个重要阶段。农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引发了东北人地关系的历史变迁,具体表现在人地关系空间分布上的极不平衡、时间序列上的参差不齐两大方面,逐渐呈现出人地作用方式日益单一、人地关系范式不断耦合的发展趋势。考察人地关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可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2)11-0078-13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地之间的动态平衡。所谓“人地关系”,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适应、改变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调节人类活动,从而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的互动过程。人地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同自然资源之间或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正如环境史家孟泽思所言:“人类利用环境,有时是为了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而进行自然资源管理,有时则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开发自然资源,或者把它们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①

      中国东北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经济形态各具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甚至狩猎业,多元并存。近现代以来,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农业开发的逐渐深入,使东北的人地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仍然是未来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回顾东北农业开发的历程,总结人地关系发展的规律,对于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极有意义。

      东北人口增长与农业开发的互动历史

      农业开发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扩展生存空间、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生活场所的历史过程。人类每有一寸生存空间的拓展,总会想方设法利用好各种自然资源,使之尽可能多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满足自身衣食住行之需。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促使人类获取生存资料的本领逐渐增强,反过来又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更高层次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农业系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

      1.考古农业时期

      东北地区较早阶段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主要是辽西地区的查海—兴隆洼文化,其年代上限超过距今8000年;辽宁沈阳的新乐下层文化、辽南沿海的小珠山下层文化、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后洼下层文化和吉林农安的左家山一、二期文化等,其年代在距今7000—6000年,可划为新石器中期的晚段;属于新石器晚期较早阶段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左家山三期文化、昂昂溪文化以及新开流文化等,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较晚阶段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包括小河沿文化、偏堡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和莺歌岭下层文化等,年代在距今5000—4000年间,最晚可到距今3500年。

      (1)西部的东胡族。分布在东北西部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群,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其原始先民的生计方式②以种植业为主,兼以畜牧业和渔猎业。距今约7000年的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的铜钵好赉遗址,应当属于东胡族先世的文化遗存。从遗址出土文物的情况来看,当时的人们主要从事渔猎活动,原始种植业虽已出现,但在东胡族先民的生计方式中所占比例极小。③

      (2)北部的肃慎族。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部族之一,他们居住在南接长白山、东濒大海、北面直达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活动范围甚为广泛。从已有的史料分析,在石器时代以后,镜泊湖畔的肃慎人就已经会把野猪驯养成家猪,并将其饲养起来,由此可以管窥肃慎的原始畜牧业状况。④

      (3)中部的秽貊族。秽貊族先世的文化遗存,以位于齐齐哈尔市南郊的昂昂溪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距今5000年以上,大部分分布在松嫩平原各地。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当时原始先民已能用骨器、蚌镰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从考古发掘的骨鱼鳔、骨矛、骨镞、石镞、陶器以及陶器上的图案来看,秽貊族先民不仅渔猎生活比较丰富,畜牧业也有所发展。⑤

      (4)南部的汉族。东北地区的南部及西南部,分布有汉族文化的遗存。发掘于辽宁省沈阳的新乐遗址,就是汉族先世的遗址,距今7200年左右。在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如斧、锛、凿、石铲、磨盘等,说明早在7000年前,这一地区就已有了原始定居农业的发生。⑥

      2.燕秦汉魏时期

      (1)东北南部地区。古代东北南部地区的农业经济起步甚早,特别是与中原接近的辽西、辽东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农业发展几乎与中原地区并驾齐驱。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还是中原汉人的不断迁入,均没有改变这里种植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多民族聚居、多种社会形态并存,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东北南部各区域间的经济类型和生产水平很不一致。总的看来,(燕)长城以南地区种植业比重大于畜牧、渔猎业,(燕)长城以北地区畜牧业、渔猎业比重大于种植业。

      燕秦时期,由于燕国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东北南部地区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不断向(燕)长城⑦外渗透、扩展,逐步深入到吉林、长春地区。这一时期,燕长城以南主要有三个农业区,即以奈曼、敖汉、兴隆等地为代表的西部农业区,以辽阳、鞍山、抚顺等地为代表的中部农业区,以宽甸等地为代表的东部农业区,均是广泛使用铁器的发达农业经济区。⑧燕长城以北农业经济区,是以长蛇山、猴石山、西荒山等地为代表的吉长地区,这里的农业生产仍以石器为农具。在兼营畜牧、渔猎的部族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农业经济的成分。⑨汉东北郡制的设立,中原汉人的大量迁入,使得东北东南部首先得到开发,其时高粱的种植已成规模,所生产的粱、豆、粟,除用于自我消费外,还建立谷仓储藏起来。辽阳三道壕村落遗址中发现有大量高粱炭化粒,充分说明汉代东北东南部农业的发达。⑩西汉时期,东北南部设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四郡。其中辽西郡有35万人,辽东郡有27万人,玄菟郡有22万人,乐浪郡有40万人,共124万人,这也基本是其时东北汉人的总数。(11)自东汉以来,东北诸郡废除了不少县。郡县人口(基本是汉族人口)的减少,更为显著,如辽西郡从西汉72654户减到东汉的14150户,人口从西汉352335,减为东汉的81714;辽东郡户数从西汉55972,减为东汉的14150,人口从272539减至81714;玄菟郡户数从西汉的45600减为1594,人口从西汉的221845减为43136。(12)东汉时期,辽东、辽西地区因受战争的影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农业经济进步不大,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局部的倒退。乌桓占有辽西时,大片农田成为牧场,直到曹魏统一北方,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