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2-06. 1 引言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史无前例。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11年9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到16%;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峰值时,超过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1]。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居民未富先老、养老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30多年来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户均人口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支撑能力下降,城乡家庭空巢化现象明显。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其中,供需矛盾突出、设施和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人才专业化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2]。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机遇。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居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有所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框架,提出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和政策预期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处于新型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的构筑期。面对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学地把握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据此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课题。为此,有必要客观分析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为调控需求、合理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学支撑。 鉴于此,我国学术界对养老需求与养老方式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3-4]。如基于统计数据或实地调查对老人的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5-7],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托养老设施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8-10]。研究表明,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社区环境和服务等因素对老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 不过,要想把这些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规划和决策,有两个重要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①现有研究对养老需求的测算依据一般是历史数据或居民的主观意愿,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客观的判断,因而对于是否需要对需求进行调控、如何调控也就难以提出有效的办法。②对于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养老需求缺乏连续性考虑。老年学专家指出,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晚年生命历程极有可能经历从生活完全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的过程。如果居住环境不断变化,老人不但反复处于一种适应新环境的不安全感中,还需要被迫丢掉那些与自己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许多宝贵物件和情感记忆[4]。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对现阶段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关注人们的养老方式会发生怎样的转化和如何来满足转化所带来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北京市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城市老年群体在养老需求和养老方式选择方面的特征、规律和制约条件,特别是考察养老方式的选择随着照护需求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趋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居民主观意愿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2 样区选择和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类型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从空间区位、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人口社会经济属性的分布特征人手,选取若干典型样区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意愿问卷调查。 城市地理学关于居住空间类型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历史和制度因素、空间区位、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居住密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地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和行为心理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11-13]。据此,城市居住空间分化成不同的地域类型。北京市的居住社区可以分为6个类型:旧城四合院街坊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单位大院、经济适用房社区、廉租房社区、普通混合社区[14-15]。基于以上认识,综合考虑样区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社区规模、各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等因素,选择了6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图1,表1)。
如表1所示,6个样区分别代表了一个居住社区类型,不同社区中老年人的群体特征也有一定差异。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包括(原)西城区、(原)东城区、(原)崇文区、(原)宣武区在内的4个核心城区和门头沟区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16]。可见,内城地区养老服务的压力最大。同时,近些年来,随着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重心的外移,核心区外围的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很多来京投奔子女的老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周边地区。因此,本文所选6个调查样区较好地反映这些趋势。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①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生活和养老状况,包括年龄、家庭构成和子女、收入、教育、退休前的职业、住房情况(面积和产权性质)、社会保险、人际交往、健康状况、是否需要家人或他人照顾、相关支出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养老意愿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②养老意愿和需求,包括老年人在健康状态、需要照顾状态、生命最后时期3种情景下最希望选择哪种养老方式(独自在家、家庭赡养、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及其原因。 2011年8-9月,研究组深入各个社区,通过社区协助、随机走访和“滚雪球”等方式抽取已经退休的老人(女性55岁以上,男性60岁以上)进行了调查。一共发放问卷605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样本有效率为88.6%。表2对调查对象的部分主要属性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