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守敬考证《隋书·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林甫,男,1965年生,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隋书地理志考证》是杨守敬研治历代正史《地理志》诸多著作中成就最高的一种,作者归纳其成绩约有七个方面,即校补脱漏的州、郡、县;订正原文讹误;订正引用文献的讹误;校补脱漏、删除衍文;乙正倒文;纠正总管府为西魏所置之误;纠正政区置废时间之误。同时,作者对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做了较为详尽的学术检验,经过分析杨守敬以封爵补政区之例,发现清代以来至今大量存在以封爵来考证梁、陈、北齐、北周、隋代政区的现象,因此作者梳理了《隋书》里所有郡、县封爵与本郡本县沿革的对应关系,基本可以否定清代以来以封爵补政区的传统做法,因此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等书凡以封爵证明、校正、补充、纠谬政区沿革之处皆不足信。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092-17

      杨守敬(1839年5月27日~1915年1月19日)是晚清地理学泰斗,字鹏云,号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出身店商家庭,自幼丧父,喜读文史,年青时代便打下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杨守敬于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举人(全省第八十名),但先后六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光绪六年(1880年),曾作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随员赴日本,意外地获得了许多在国内业已亡佚的珍本古籍。光绪十年回国,任黄冈教谕。光绪二十五年为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光绪二十八年为勤成学堂(1907年改存古学堂)总教长。1910年为湖北通志局纂修。辛亥革命后避居上海,1914年受聘为袁世凯顾问,任参政院参政,次年年初在北京逝世。传见陈衍《杨守敬传》①、陈三立《宜都杨先生墓志铭》②,杨守敬曾自编《邻苏老人年谱》,香港吴天任先生著有《杨惺吾先生年谱》(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杨守敬学问通博,于沿革地理、版本目录、金石、书法均有精深造诣;著作宏富,有83种之多。③友人潘存谓其“妙悟若百诗,笃实若竹汀,博辨若大可,尤精舆地之学”④,称其学问为“旷世绝学,独有千古”⑤。罗振玉则视杨守敬的地理学、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与李善兰的算学“为本朝三绝学”⑥。今人朱士嘉也说:“清代史家均兼精舆地之学……迄乎清末,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遂及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右焉。”⑦其《隋书地理志考证》,历来受到赞誉。本文拟对其考证《隋书·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略加申论,以就教于博通方家。

      一、成就

      《隋书地理志考证》是杨守敬研究历代正史《地理志》诸多著作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早在年青时,杨守敬研读《隋书·地理志》(以下简称《隋志》)就发现该书错漏甚多,加之后世传抄之讹,误、脱、衍、倒时有发生,于是下决心详加考证。他广集史料,多方考核,在熊会贞的协助下,经过30多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九卷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以下简称《杨考》),1895年刻成,刊刻时每卷均附有《补遗》(以下简称《杨考补遗》)。书末跋云:“溯自草创之功,迄今缮写之日,考凡五易,时阅卅年。”可见其倾注的心血。

      该书体例上是依《隋志》州、郡、县逐条书写的。在考订各条之前,他先用宋版《隋书》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版本做了校勘,然后广泛征引杜佑《通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李昉《太平御览》、乐史《太平寰宇记》、欧阳忞《舆地广记》、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正史纪传和金石文字等各种史料,对《隋志》加以一一考证。其记载无误的,举诸书为证较简;其记载有误有漏的,则一一详为订误、补阙;有可疑而不可决者,则姑且存疑。

      《隋志》原文才6万来字,《杨考》发展到30多万字,是原文的5倍多,加上《补遗》则更加可观。《隋志》原文非常简略,《杨考》旁征博引,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可举数例。

      京兆郡万年县下,《隋志》只是列目,什么说明文字也没有。《杨考》:“《元和志》:汉分栎阳置万年县。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舆地广记》:隋开皇三年,改万年为大兴,而复改广阳为万年。按隋《宋文彪造沣水石桥碑》后言,以开皇十六年立,附列姓名有‘冯翊将军司马田威,冯翊广阳人’。然则开皇中尚未改广阳为万年。盖仁寿初改,避炀帝讳也”⑧。《杨考补遗》:“又按《龙藏寺碑》阴有广阳令、邑正卢延。碑亦开皇六年立也”⑨。

      襄城郡鲁县,《隋志》原文:“后魏置荆州,寻废,立鲁阳郡,后置鲁州”⑩。《杨考》:“此误也。鲁阳为魏齐重镇,史亦不见鲁州之名。按周尝于东平郡置鲁州,洪颐煊云:‘两地相近,不应同时同名’。钱氏《考异》以此为广州之误,是也。《地形志》:广州,永安中置,治鲁阳,武定中陷,徙治襄城。按《魏书》太和二十年,广州刺史薛法护南叛,时州治鲁阳,是广州已置于太和以前,至永安中复置也。今按:广州,魏、齐间为最著之州,《志》不应失之,然亦当分载于襄城县下,盖东魏州已徙也。余疑后周所置之汝州在此,《志》当云‘后置广州,周改汝州’,方合”(11)。

      综观杨守敬考证《隋志》之成绩,约有以下七个方面(12):

      (一)校补脱漏的州、郡、县

      《隋志》实际上是南朝梁、陈和北朝北齐、北周以及隋朝的地理沿革,杨守敬补出了相当一部分《隋志》失载的梁、陈、北齐、北周政区;当然,杨守敬对于《隋志》失载的隋代政区之补充,则是他校补的重点。

      1.杨守敬所补北朝州、郡、县

      补出北朝的州,有南汾州(13)、燕州(14)、虞州(15)等;补出北朝的郡有:湟河郡(16)、成安郡(17)等。补出北朝的县,至少有15个(18)。北周创立的总管府,是非常重要的军政制度,《隋志》遗漏甚多,《杨考》补出了北周和隋朝的雍州、泾州、宁州、朔州、庆州、河州、洮州、岷州、潼州、隆州、西宁州、陕州、郑州、荆州、淮州、观州、冀州、河阳、蒲州、晋州、石州、燕州、扬州、庐州、崖州、司州、江州27处总管府,大约占了总数的一半(19)。因此,杨守敬补出了北朝3个州、2个郡、15个县和27个总管府。实际上,杨氏所补远远不止这个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