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蔚云,博士,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出处:
俄罗斯学刊

内容提要:

为了攫取中东铁路的权益,俄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进行了精心准备。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于1895年带头成功干涉还辽,说明其已经完成了攫取我国东北铁路权益的政治准备。俄国还借助这一有利时机,进行夺取路权的经济准备工作,即向清政府贷款和成立华俄道胜银行,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翌年,俄国同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的修筑是俄国推行远东政策的必然产物,对远东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3)02-0040-0014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俄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渗透是这个时期俄国远东政策的主要特征。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转移,俄国做了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这两件大事。中东铁路的修筑是俄国推行远东政策的必然产物,标志着其对华政策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日俄战争爆发前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权益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准备,中东铁路的修筑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权益的政治准备

      19世纪末,中国和朝鲜是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角逐的重要对象。俄国在侵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以后,又制定了远东政策,视朝鲜为其实现在远东政治利益的关键。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既是俄国远东政策的产物,又是俄国执行远东政策的工具。日本认为,俄国修筑铁路相当于在西伯利亚增加了强大的兵力,朝鲜将被划入俄国版图,因而极力鼓吹加速扩军备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通过实行“富国强兵”基本国策,崛起于亚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到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占朝鲜及中国、夺取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这个时期,俄日正面接触少,远东政策和大陆政策处于平行发展阶段。1891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使日本的扩张野心遇到挑战。这样,俄国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矛盾和冲突。此前俄国在远东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又争夺又勾结。在列强当中,除法国外,英国、美国和德国均支持日本抵制俄国的扩张。

      正当日本积极筹划和准备对外战争时,1894年1月,朝鲜南部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很快蔓延到朝鲜全境。依据传统,朝鲜请求清政府派兵“助剿”。朝鲜内乱,给早就蓄谋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以可乘之机。

      日本政府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后,在1894年6月9日清军刚到达牙山之时,就已经在仁川登陆,扼守险要,掌握了发动战争的主动权。

      6月中旬以后,面对日本的挑战,清政府认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备战,遏制日本的侵略。然而,李鸿章竭力诱使列强出面干涉,力主避战求和。为促使日本从朝鲜撤兵,并避免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李鸿章决定请求俄国出面干涉。俄国感到如果日本侵略朝鲜,是对自己在远东扩张的一个威胁,因而同意进行干涉。以吉尔斯①为首的俄国外交部经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授权做好了外交干涉日本军事行动的准备。但是,俄国为了借日本港口作军舰过冬泊地,当后者保证“无意侵占朝鲜”后,则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公开表示不干涉中日纠纷。其实,俄国的所谓“不干涉”政策②,并非真正的不介入,只是等待时机而已。俄国虽然对朝鲜垂涎三尺,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一则,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在建设之中,且贝加尔湖以东的贝加尔环线和阿穆尔线尚未动工,远东交通不便,除海军外,陆军大量调动尚有困难,即军事实力不足;二则,俄国政府虽大力扶植远东移民,但远东开发刚刚起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经济基础薄弱,俄国存在后顾之忧。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俄国不希望与英、日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利用日本牵制英、美,不得不将朝鲜问题置于次要地位。于是,李鸿章又转求于英国。但是,英国出面调停的希望也落空了。后来,李鸿章又求救于德、法、美等国,均遭拒绝。这样,中国军队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丰岛海面的清政府租用的运兵船,引爆了甲午战争。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对这场战争的起因进行了基本符合事实的说明:“日本之进行战争是我们开始建筑西伯利亚铁道的后果。欧洲列强及日本大概都意识到不久的将来就要瓜分中国,他们认为在瓜分时由于西伯利亚铁道,我们的机会便大大增加。日本的敌对行动主要是针对我们的。”③

      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海上和陆上都占有优势。中日双方先后在平壤黄海海面、辽东半岛、威海卫进行海陆作战,最后旅顺、大连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求和。

      1895年4月17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和首相伊藤博文胁迫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今下关)签订《马关条约》,结束了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扩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压迫,从此,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马关条约》的签订,满足了帝国主义对华掠夺的需要,助长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气焰。同时,日本攫取了朝鲜和辽东半岛,由一个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打破了战前远东的中日均势。作为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军国主义更加贪得无厌,咄咄逼人,使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更加尖锐。日本侵略势力的增强,威胁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利益,尤其妨碍了俄国吞并中国东北、称霸远东的计划,导致俄国带头干涉还辽,日俄因此交恶。

      早在1895年2月1日,当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失败已成定局之时,俄国政府便急不可待地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当前形势下俄国应采取的措施。会议做出两项决定:(1)加强俄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实力,以对日本构成足够的军事压力;(2)联络西方列强主要是法国,在外交上对日本施加压力。这次会议后,俄国调集地中海舰队前往远东,同太平洋舰队合并,俄国在远东的海上实力大增。

      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引起俄国高层的恐慌。御前大臣拉姆兹多夫在日志中写道:“我们驻中国公使卡西尼④伯爵2月3(15)日的电报把局势描绘得非常阴暗。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预见王朝被推翻、帝国彻底崩溃和外国杀戮,如果不能立即应对战争后果的话。”⑤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仅直接危及西方列强在远东保持的均势,而且还使日本在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列强多有干涉之意,俄国最盛。在俄国看来,日本占领辽东不仅可以使其在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使俄国的远东及西伯利亚大铁路受到威胁。当俄国获悉中国准备割让辽东半岛时,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⑥即于4月6日上奏沙皇:“日本所提和约条件中的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他们完全占领旅顺口所在的半岛;此种占领会经常威胁北京,甚至威胁要宣布独立的朝鲜;同时由我国利益来看,此种占领是最不惬意的事实。假使我们决定要求日本放弃此种条件时,将发生一个问题,假使他们拒绝我们的要求,我们是否采取强迫措施或在此种情况能指望和其他强国共同行动?”⑦洛巴诺夫更是露骨地说:“我们的目的可能是双重的,我们要在太平洋上获得一个不冻港,为便利西伯利亚铁道的修筑起见,我们必须兼并满洲的若干部分。”⑧财政大臣维特也说:“如果我们现在让日本人进入满洲,那么,为了保护我们的属地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就需要几十万军队和大大扩充我们的海军,因为我们迟早免不了同日本人发生冲突。”⑨因为,日本一旦占领辽东半岛,“未来的西伯利亚大铁道和俄国的远东将受到威胁”⑩。显然,如果日本的计划得逞,俄国的远东政策必然受到沉重打击。同时,维特的言论也说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与俄国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密切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俄国后来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并长期霸占旅顺、大连,其目的之一就是抵制日本向中国东北的扩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