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请与申入:近代中国与万国电报公会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维奇,复旦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 夏维奇,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与万国电报公会之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拒请到申入的嬗变过程。19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西国的多次请入,清政府皆予拒绝;20世纪初年,清政府再受西国敦请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虽仍未加入,但已作入会打算;入民国后,交通部则积极谋划,终使中国于1921年初加入这一重要国际组织。上述情况既是近代中国电报事业逐步发展之结果,同时亦是近代国人“世界”观念渐次演进之产物,由此提示出“过渡时代”中国社会的众多面相。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字号:

      1844年5月,电报作为通信工具正式宣告诞生。①嗣后迅速在欧美各国推展开来,并越出国境,完成与邻国的链接。于是,协调各国间的递信、收费等事便成为共同的关注,创设国际电报组织从而被提上议事日程。1865年3月,在法国倡议下,欧洲各国在巴黎聚会,商讨国家间接递电报的相关事情。5月17日签署公约,万国电报公会由此建立,成为协调国际间电报事务的最重要组织。至1921年中国加入前,该组织共召开了10次大会。②

      中国最早接触万国电报公会,是在清政府试创电报时期,然至中华民国成立近十年后,始成为该组织的会员国。其间的曲折历程,以一个案领域透视出近代中国步入“世界”之维艰,并提示出“过渡时代”中国社会的众多面相。③鉴于学界对此无专文论涉,笔者拟作一初步探讨。

      一、拒却:中国之于万国电报公会早期敦请的应对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等开始在中国沿海省区试办电报。1874年5月,沈葆桢为加强台湾海防而奏设闽台线,后因闽省与承办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发生纠纷,仅保留下一条长约30里的马尾线。④1877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建成督署至机器局的长16里的电报线。⑤同年10月,丁日昌建成台湾府分达安平、旗后两线,计95里。⑥1879年6月,李鸿章又建成天津至大沽线,长120里。⑦清朝疆臣的上述作为,揭开了近代中国引入电报的序幕。

      就在此间,万国电报公会开始与中国接触。1878年6月,该组织原定在伦敦召开大会,后拟推至翌年6月2日举行,临近会期又有变更。6月3日,英使威妥玛致函中国总署,告以各国聚会商讨电报价值章程,现延于当月10日在伦敦举行。⑧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万国电报公会,时清廷上下几不知该组织为何物。故总署与总税务司赫德就商后,认为“并无应议之处”,⑨遂复函威妥玛,称已知伦敦会议各章,⑩便无下文。清政府初次接触万国电报公会仅此而已,未有实质性内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万国电报公会的这次大会,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因海外关系,获得稍多认知。1878年2月23日,郭受命兼任驻法公使。是年4月26日,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得知郭将去巴黎,“过谈,并约同赴万国公法会及电报会”。郭遂向上野“询知电报会在伦敦都城,以西历六月”,并了解到该组织的大略情形,初步知晓其基本性质(“由国家主持”,即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功能(“商定各国互相交涉之电报”)、运作规则(“先须画诺入会”)等问题。(11)但郭虽得约请,亦知可“派员往视”,最终却未行动。此不应是郭的本愿,而当是其虑及斯时中国电报之设尚未全面展开、官民多有抵制情绪的结果。(12)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奏设天津至上海电报大干线,(13)获准。(14)由此掀起晚清大规模建设电报活动。至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报线“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已形成规模初具的电报网,并在上海等地与国际电报网实现多方位链接,功用日显,“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15)中国通信近代化取得一定成就。

      随着中国报线的日益拓展,列强敦请清政府加入万国电报公会的行为逐渐频繁,其中尤以英国在伦敦会后的促请最力。1883年5月31日,英外务部照会驻英公使曾纪泽,邀请中国入会。为此,英邮部特咨送曾纪泽伦敦大会所订《各国电线通行章程》,以告公会之有关规则。(16)此后,英外务部又有三次照请,分别发于1884年5月6日、(17)1885年4月14日、1885年8月15日。(18)

      在第一次照会中,英指出现中国报线已渐展设,电报或拍至盟邦,或从盟邦经过,则当按国际电线条约办理相关事宜。盖条约为各国所共遵之准则,“中国事同一律”,故不应置身约外。(19)第二次照称,宁汉线已设至芜湖,并将向内地进一步延伸,中国“实宜一律遵守各国电线和约”。(20)第三次照会更明确指陈,广东北海线已竣,可见中国电线渐推渐广。万国电报公会柏林会期在即,甚望中国早定意见,成为电线盟邦。待柏林会议之时,派员莅会同议。(21)

      可见,英再三邀请清政府入会,要因当是斯时中国电报逐步发展起来,并在上海等地与国际电线连接,从而希冀中国加入该组织,以协调电报管理,而利西人在华活动。此背后尚有来自英大东电报公司的怂恿。上海电报局洋参赞博来称,英外务部突促中国入会,是大东暗请所致,“实为大东利权起见”,当不是无根之谈。此间大东所设港沪海线通至吴淞,并就线端上岸问题与清政府频繁交涉。故该公司甚欲中国入会,以便实现其愿想。(22)

      对于英国的敦请,中方内部持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曾纪泽力主中国入会,指出《电线通行条约》及《章程》,系各国专家悉心考订而成,施用多年,未见妨碍国计民生;况入会国可享约中利权,不入会者亦不能违背约中规定;此外条约订明,如某国欲退会,只需提前一年申请即可。故入会后遇有不便,仍有请退之权。(23)驻英使馆参赞马格里更明确提出中国不宜拒绝的五大理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入会经济收益可观。以电码为例,时下西方一字三码,中国一字四码,但清政府无代表参与讨论,故国人打报出洋或入境,第四码不得不又作一字,出资从而较西人电报增倍。倘入会,即可与之商谈。再者,唯入约国所发官报方能照国家电报对待,未入约者不可。现各国仍视中国官报为国家电报,原系优待,若不按此办理中国不能与争。其二,入会外交意义更显。中国对西方各国聚会议事,向不参与,各国即视中国为疏离之邦。况中国战时常向西方购置武器,则平时应多参与各盟约。中国若入会,甚至有管辖在华大北大东之权。(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