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12)-04-0037-16 1863年12月清军克复江南重地苏州,对朝廷来说意味着全面解决太平天国问题指日可待。清帝于12月14日下谕旨对将士们进行奖赏,李鸿章本打算立即进攻下一个目标,不料其杀降事件因常胜军统领戈登(Gordon)大发雷霆而暴露于世人面前,引发轩然大波,几近出现中西外交僵局。李鸿章、清廷为维持中西友好,力促戈登重返镇压太平军的战场,大施羁縻之策。苏州杀降在李鸿章统兵经历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其杀降原因,学术界有过不少探讨。就笔者目力所及,直接讨论李鸿章杀降动机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六篇①,间接谈及杀降事件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五部②,相关档案史料主要有五种③。六篇论述杀降事件的学术论文所持观点较为一致的是均否认李鸿章为杀降事件进行辩解的《骈诛八降酋片》的真实性,进而另寻杀降动机;五部学术著作中,仅赫德日记对李鸿章的辩解持认可态度,但缺乏深入探究,其余四种多以李鸿章对太平军残忍为杀降理由;五种档案史料均认为程学启为杀降主谋。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及史料,对杀降事件的具体过程缺乏可信的准确描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事件的完整观察;在没有足够的论证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将“预谋杀降将论”、“程学启主导论”、“报复常胜军论”、“贪降将资财论”等等作为李鸿章杀降之动机,难以让人信服。苏州重镇得失对交战双方意义重大,而且苏州杀降引发中外交涉、友军分离,更因李鸿章突然杀降留下诸多历史悬疑。笔者在研读相关史料之后,有些新的思考,尝试对此事件进行还原,以期找出李鸿章杀降的真正原因。 一、苏州杀降事件的具体经过 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于11月中旬准备进攻苏州。苏州城内太平守军在慕王谭绍光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打退了清军一次又一次进攻。谭绍光手下守城的太平军将领有纳王郜云官(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王”,以及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四天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指阊、胥、盘、齐四门,余下为慕王所辖“娄、葑”两门)。戈登通过苏州城内由常胜军叛逃过去的白齐文所带洋兵了解到,四王、四天将与慕王不合,而且郜云官尚有投降之意。“密介副将郑国魁,为请于鸿章,乞反正,许之”④。 (一)杀降事件及其后续影响 1863年11月27日李鸿章亲临苏州娄门督战。从11月28日郜云官派人潜入清军大营开始首轮谈判,到12月2日晚第三次谈判约定具体投降事宜;从4日八王杀谭绍光并邀清军入城受降,到6日八王被杀,李鸿章上奏《克复苏州折》;从13日李鸿章上奏《骈诛八降酋片》,到1864年1月14日戈登与清廷达成谅解重回战场。诸多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列出苏州事件前后行动一览表,该事件的后续影响以及清廷应对之策都可从中得到印证。 1、杀降事件相关行动还原 从1863年11月28日双方首次谈判到1864年2月14日清廷发布晓谕严禁再论此事为止,苏州事件前后共79天时间。下面是笔者根据多种典型史料⑤,相互参照,列出受降事件的相关行动经过,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读出杀降事件的前因后果。 (1)首次谈判。 1863年11月28日程学启告知戈登,纳王等要求安排投降事宜。郜云官派康王汪安均与戈登、程学启初次谈判⑥。商定在两军对垒时将慕王关于城门之外。 (2)29日2时李秀成带1万8千人来到苏州,受降事件因此推迟。 (3)第二次谈判。 30日22时戈登、程学启与纳王派出的三天将谈判,以生擒忠王和慕王为条件。 (4)12月1日3时李秀成带1万余人从胥门出光福、灵岩一带小路搭桥而去。 (5)第三次谈判。 2日上午程学启问戈登见纳王否,戈登表示除非必要不想见(有学者认为李鸿章不想让戈登参与谈判,与事实不符)。在程学启的一再坚持下,戈登同意当晚见纳王。19时苏州北门外阳澄湖一带,程学启、戈登、郑国魁、郜云官四人参加谈判⑦。戈登只负责保证纳王安全,谈判具体细节时避开,双方约定投诚时刻以头裹白巾为标志。 (6)3日早晨纳王遣使告与程学启,慕王已察觉纳王的密议,并说其他诸王同意投降。 (7)慕王谭绍光被杀。 4日早晨程学启告知戈登纳王等已准备就绪,商定趁慕王在城墙上指挥时推慕王于城下交与清军为俘虏。戈登见李鸿章之鲍姓文官,要求转告李,慕王必须交与他做俘虏,“对于归降诸王务必宽大处理”。李鸿章则强调只要谭绍光死尸,程学启和八王决定改生擒慕王为刺杀。11时慕王开会决定说服部众共同保卫苏州,责备动摇军心者。14时慕王与八王发生口角,康王汪安均趁机举刀行刺,天将汪有为割其首级。当晚郜云官禀求清军调兵入城,郑国魁带队入城助剿。慕王手下千余人被杀,戈登闻慕王死深感可惜。程学启决定5日晨正式进城受降。 (8)八王携慕王首级献清营、李鸿章起草《克复苏州折》、李鸿章程学启密谋对策后定诛降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