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报刊中的朝野筹藏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祥亮(1986-),江西上高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清代政区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西藏研究

内容提要:

清末,随着近代中文报刊的兴办,朝野筹藏观逐渐趋于成熟,对中央政府的西藏施政也起着指引和参谋作用。但国内舆论低估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国人对西藏新政带有盲目乐观和自大的倾向,对政府改革走入误区有一定影响。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12)04-0014-11

      目前研究晚清西藏问题的学者对奏牍、文集、档案、政书等资料的利用较多,而对报刊资料的关注和利用还不够。一方面是由于晚清报刊资料数量太多,且分藏多处,使用起来耗时费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报刊消息来源复杂,准确性与档案、政书、奏牍等相较差很多,要仔细甄别。刘永文、德萨合著的《晚清〈时报〉与中国西藏》[1]一文在开篇梳理了学术界对报刊资料的利用情况,委实不多,专门以晚清报刊为对象来进行西藏问题研究的论文目前也仅此一篇。但是,文中的综述漏掉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即《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该书第三章对1840年至1911年间与藏事相关的著述和译作进行了梳理[2],但限于该书学术史回顾的形式,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归类和总结,只是点到为止,而无法展开分析。本文以晚清报刊中有关藏事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晚清朝野筹藏观的变化进行探讨。

      一、1900年之前国内筹藏观萌芽时期

      清代以前,有关藏地的记述寥寥无几,且多语焉不详。清代对西藏的统治大大加强,与西藏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出现许多驻藏奏牍、旅藏游记、西藏历史志略之类的著述,如《西藏见闻录》(萧腾麟撰)、《康輶纪行》(姚莹撰)、《卫藏通志》(松筠撰)等,其中以姚莹为代表的许多爱国志士在文中揭露了列强的侵藏野心,流露出忧国忧民、励精图治的思想。这些作品对于提升国人对西藏的认识很有裨益。不过,这些作品体系很不完备,内容杂糅,也存在许多失实及以讹传讹之处。加上这些著述传播范围有限,民间对西藏仍知之甚少。

      1865年至1895年是中文报刊的早期发展时期,全国共新办中文报刊86种,外文报刊91种[3]。报端开始出现有关西藏的介绍和报道,借助大众传媒的形式,民众也得以更多的了解西藏。

      早期仅有《瀛寰琐纪》、《画图新报》、《益闻录》、《万国公报》等少数报刊零星报道藏事纪闻,如《瀛寰琐纪》刊载的《西藏源流考》[4],《画图新报》刊载的《西藏人物图考》、《西藏风情图》[5],《益闻录》刊载的《西藏考略》、《续录西藏考略》[6],上述文章涉及西藏的地理、政治、宗教、人物等诸方面,基本上都是普及知识性的文章;《万国公报》有关西藏的消息则多摘录《京报》上谕。自清朝与西方订约,允许藏地游历后,前往西藏的外国人也逐渐增多,西藏的神秘面纱遂被揭开。中文报刊上关于藏地游记、藏地风俗等的文章也渐渐增多,如《西藏陋俗》、《西藏述略》、《玩游西藏》、《西藏山水》、《游西藏记》、《西藏测路》、《游历西藏》[7]等;而藏地潜藏着的巨大商机也深为西人所知,如《藏地商利》一文,谓“藏内与印度贸易,近大生色,藏地本多善贾之人,又知有利可获,自愿与西人通商,喇嘛亦不能遏阻。去年藏中出口货较前极多,其进口货系靛青、棉布、绒布、茶叶、铁器,共值三十五万磅,道途艰险,法禁纷繁,而货多如此,可为巨矣。苟藏中酋目深知商利,辟一通途,任英商入其都会,而保卫之,则英兵决不拦入一步,讵非藏之幸哉?”[8]

      早期中文报刊虽然有关于西藏的报道,但大多为对西藏的粗略介绍。对于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及之后的订约事宜,虽有少量报道,却多来自国外尤其是英属印度的消息[9]。这既是由于内地对藏事的关注不够,也反映出国内有关藏事信息来源不畅,反而要借助印度获取消息。而且,究而言之,《画图新报》、《益闻录》、《万国公报》等均为西方传教士创办,其立场并非立于我国,而更多体现英美等国的利益;《瀛寰琐纪》为《申报》馆发行的文学期刊,也是英商投资,登载《西藏源流考》只是偶一为之,没有持续性,也不具代表性。其他中文报刊对西藏的报道则更少,可见国内民众乃至报界对西藏并未投以多少关注,更谈不上对政府治理西藏提供建议。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举国震惊。康有为等力主维新,变法图存。1898年光绪帝下令实行变法,准许官民自由办报。维新人士先后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知新报》等,倡言改革,鼓吹维新。民间出现一次办报高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讨论时政、表达政治理念的平台,为各种思潮的传播和民众的思想解放准备了条件。民众对于时政的关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西藏的边疆危机也得以纳入世人的视野。

      有关西藏的一般性介绍在这一时期呈增多趋势,且更详细。如《西藏风俗》中述及西藏婚姻、财产、饮食、服饰、建筑、商情、酷刑等[10];《西藏舆地考》介绍西藏的山川舆地知识[11];《西藏游记》为英人撒倍·郎达游历西藏的见闻和遭遇之记录[12];《西藏地震》为藏区地震灾情之记录[13];《卫藏商情》描述了亚东税关所见西藏地方进出口贸易的变化[14]。从这些逐渐增多的报道中,民众可以得知关于西藏更多更准确的消息,西藏的全貌于国人眼前渐次展布。

      中英订立《藏印条约》及续约后,国人对于西藏施政和外交状况也逐渐加以注意。如《西藏勘界》报道了中国派员与英印官员一同查勘藏印边界[15]。《西藏练洋操》报道驻藏大臣准备整肃藏中军务,订购洋枪大炮,并改习洋操[16]。《西藏兵虚》反映西藏靖西地方防务空虚,兵员缺额,粮饷、军械全无,敦促政府整顿边防[17]。《西藏细情》则忧心靖西地方驻军孱弱,恐难以抵挡外国军队[18]。《西藏筹防》一文建议四川机器局定购新式枪炮,以装备驻藏军队[19]。也有文章对西藏上层官吏的腐败误事进行揭露,如《藏俗再识》记载西藏官吏“当其赴席时,虽有要紧公件,俱置不理,俟其宴毕后方各任事”[20],而《藏情杂志》描述了噶布伦蒙蔽达赖、彼此串通,使得驻藏大臣每欲行事都不得开展之情[21],可以想见驻藏大臣若想在西藏有所作为、开通风气,将遇到极大阻力和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