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文秉模 安徽师范大学 蒋年云 广州社科院

原文出处:
开放时代

内容提要:

哲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为人的学问。人类对未来的清醒认识,正是以哲学的深省为前提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生之奥秘,深邃无穷。它极其平常而现实,但又富于事理和哲理,以致先哲苏格拉底(Socrates)断言:只有研究人生,才可能有学问。人生在世,总是在自己的生存和生活中寻求真理,寻求价值,寻求幸福,趋向美好的前景,因此,真善美成为人生的最高依托。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生活都是遵循真善美三大原则,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

      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人的科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为人的学问。自古以来,研究人性,关注人的生活,始终是哲学的最终任务和使命。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就是能够使我们自己性格的思想进程,认识你自己。柏拉图(Platon)的哲学之梦就是在人间建造一个理想国——“正义的城市”。在他看来,全部哲学的任务和意义在于:建立一个公正的原则,实现美的生活、正义的生活、爱的生活。斯宾诺莎(Spinoza)把至善视为研究哲学的终极目标,因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达到至善的圆满境界。费希特(Fichte Johann Gottliile)中肯地说:全部哲学的“最后的课题”,是回答一个“最高深的问题”,即“一般人的使命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他才能最稳妥地完成这一使命?”詹姆士(James William)把哲学理解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认为哲学作为道德力量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意义。通常,存在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对人的看法和基本态度,萨特(Jean-Paul Sartre)把“人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哲学的永恒的问题,……。总之,培根(Francis Bacon)有一句名言:“人是人的上帝。”人之所以去研究哲学,研究自然和社会,都是为了人和为了解决人生的基本课题,如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做人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等。离开对人的关怀和人生的追求,哲学就会失去存在的根据和价值,变成不可思议的了。

      250多年前,英国哲人休谟(David Hume)曾说:哲学应该成为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的确,哲学是满足人性的要求而产生的。人性的要求,复杂多样,有求知的欲望,有穷理的兴味,有趋善的冲力,有情感的需求,还有理想的审美追求等,不一而足。因此,哲学历来都是把科学、伦理、宗教、美学诸因素融为一体,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或精神的集中表现。哲学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它作为时代的智慧和时代的精神,既观念地反映在各种理论和意义形态中,又实践地表现在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不能没有自己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只能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因而都是时代的产儿。由于时代的风尚、民族的气质、文化的背景、哲人的性格品德的差别,哲学的重点各异,人们的哲学观也不同,从而产生繁多的流派和体系,编织了上下两千多年的绚烂多彩的哲学思想史,为人类文化宝库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注重考察自然界,宇宙论、物理学、天文学占重要部分,而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则转向人和人生的探究,人性论、伦理、心理、论理、政治诸学占据中心地位。希腊之季,哲学以解脱和安心立命为主题,着重于伦理和宗教问题的考察。中世纪哲学(Mediaeval Philosophy)的兴味集中于宗教问题,去论究神论(Teology)、基督论(Christoligy)、原罪论(Peccatum Originale)、拯救论(Soleviology)等,为保护仁慈的宗教精神建筑逻辑堡垒。从16世纪末开始,科学和理性是渗透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时代精神;科学成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谋福利的工具和手段;讴歌人,颂扬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力量和理性的权威成为新哲学的主题。这种人文精神在哲学理论上的表现就是对认识和实践主体——人的关注,从而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科学与人(社会)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题,由此形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并存和对立的态势,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其体系之繁多,理论之精微,内容之广阔,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势。

      就民族而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都有其民族性和特殊性。如:印度人的哲学是实践的,倾心于个人的解脱,希腊人的哲学是学理的,致力于宇宙的解释,而中国儒家哲学则以善为中心,倡导社会成员的“德化人生”。如果说,希腊人的哲学是主知的,那末,罗马人的哲学则是主意的。到近代,英国哲学推崇经验,德国哲学则推崇思辨,当代的英美哲学注重科学哲学,而法德哲学则注重人本哲学,等等。

      从哲学观,即对哲学的本质和功用的看法来说,古代人把哲学称做智慧之学,或把它归之为各门知识的总和之学,或视为探究事物的本原和真因的根本之学,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近世以来,有人仍把哲学称之为总和之学,如Spinoza和Wolff等;有人把它视为普遍之学(如Leibniz)、原理之学(如Meberweg);还有人把它称做知识之学(如Fichte)、概念之学(如Hegel)、意志之学(如Schopenhauer)、生命之学(如Bergson)、评价之学(如Windelband)、人生之学(如Sartre)等,众说纷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