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光侠 北京师大哲学系博士生 (100875)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可能视野

      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视野,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兴起根源于20世纪人类的现实生活,根源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精神。因此我认为,对于“人学”概念内涵的合理性理解,是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的关键和前提。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者是一回事。其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观。其三,马克思主义人学应该是对人的一种综合研究。其四,人学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对人的本质或人的一般特性即人性进行研究,而不涉及人的各个复杂方面。

      我赞成前面的第三种观点:人学就是对人的综合研究,是关于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如果大家承认人学研究对象是人,我们就没有理由把它和哲学等同起来,把它和一般社会学等同起来。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对象是整个世界;一般社会学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这几个对象是不能等同的。当然,人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整体的人”。但这种“整体的人”不应理解成是单纯的人的族类总体,也不应看成是所谓的个人的“完整统一”,或人的族类总体的形象。人是人的各种存在形态,即包括个体存在形态、群体存在形态和族类存在形态的有机统一,无论是离开个人的所谓族类,或是离开族类的所谓个人,都只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片面抽象。因此,所谓“整体的人”应是包括着人的各种存在形态有机统一的人。哲学意义上的人学所提供的就是由人的各种存在形态有机统一的人的图景和本质。进一步看,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人类对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一种哲学思考,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提升人的主体精神境界。

      关注人的发展和进步,于物质文化建设中增强人的主体精神,这是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精神演进的最突出特点。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精神建构有如下一些历史背景参照:其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社会主题。这一主题自然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发展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占有优先的地位。联系到罗马俱乐部所制定的一系列“全球模式”以及其它“纯”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式,许多学者指出,这些模式仅仅局限于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它们的立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们把人与社会、文化、价值、体制结构等极其重要的关系和因素排除在研究之外。事实上,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的进步也不一定等于社会的进步。在增长——发展——进步的关系中,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决定减缓或加速增长以及检验增长目标是否合理的基础。既然传统的发展模式有悖于社会进步,那么,必须重新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中心是突出人的发展。所谓突出人的发展,就是指发展不仅要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要使人的自由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离开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畸形的、扭曲的发展。总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的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其二,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人的问题即主体问题在现代条件下之所以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同科技革命(科学理性精神)所带来的双重后果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科学和技术相融合,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人对自然现象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作为一个环节加入生产周期转变为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使得人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给人自身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如科学技术的盲目使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的存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遗传工程的诞生,开辟了人类直接干预自身生物进化的可能性,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等等。无论是积极后果还是消极后果,都表明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的存在的条件,这种改变是双重的:既增强了人对自然的统治力量,又使得这种力量有可能脱离人的控制,反过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之,20世纪人类实践的重大使命就是对科学发现与创造的人文价值进行重新思考,不能把人类的文明活动视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化现象,而应通过科学理性的检讨还给人类以丰富生动的全面人性。其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目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其中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引导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求建立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更重要的是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调整人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必然引起人的利益结构、关系的变化,出现利益的多元化,这就不能不涉及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此,要求整个改革措施必须保证有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涉及一个改革与人的利益、人的积极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同样必须处理好改革与人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生产力发展要靠科技进步,社会整体的发展要靠各个领域的全面建设,而科技进步、社会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为此,必须以教育为本。而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中心、目的都是为了造就振兴中华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等等。总之,要想在实践上正确地、顺利地解决这一系列有关人的重大课题,就必须首先从理论上给予科学论证和解释,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兴起的这三重背景,我们看到,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视野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人类实践意识的一种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逻辑必然。

      很显然,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自身的逻辑演进,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现实人类社会实践的拓展,都在预示着这样一个人文事实:人的主体自觉。而这种主体自觉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面对时代所应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追求表明,现代人是一个自觉主体的生成过程,因而其自觉创造不应是一种无目的操作。一种人的理论要想成为自觉的人的理论,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人的参与。而“人”与“哲学”的这种共同要求,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应努力的方向。面向21世纪人类的现实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应该体现这种人的创造与哲学思考的双重自觉。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建构不应悬浮于社会实践之上的抽象理性运作,它应把关注现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义。

      人有人的世界,就现时代人的实践特性说来,人所面对的则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人为世界(所谓人为世界,是指人类自己创造和改造过的、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总和)。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视野。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野观之,“人为世界”就其总体说来,它是人类自由自觉性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确证。在这种确证中,表达着人类实践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因此人为世界较之人的认知世界内涵更为宽广深远。其一,人为世界是一个包括人的所有谋划和所有实践活动的世界,它需要关注现实去给予特别的理解、领悟、体验甚至重新解释,由此才能感受、体会和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其二,人为世界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接受的、又在新增的现实世界。从历时态来看,人为世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塑造,成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从共时态看,人为世界作为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综合存在,它构成了一般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其三,人为世界关涉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为人们所共有,因此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世界;其四,人为世界产生于人的实践交往,又在实践交往中不断丰富发展,人的交往和实践乃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真正基础。总之,人为世界作为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系统,它是当代人类生活实践的基本对象。因此,关注现实的人为世界,从而追踪时代,把握人生,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二 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原则

      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密切关注现实、关注人类文化实践的时代品格,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哲学思维的重大转折。笔者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其哲学思考中应体现如下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