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30年

——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访者问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孟潮(1939- ),男,北京人,1962年天津大学建筑学系本科毕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编审,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建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召集人,兼作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高等建筑院校的建筑学讲座教授,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研究、建筑评论和建筑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北京 100022)。

原文出处:
中国园林

内容提要:

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访者要求,先介绍了30年来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情况,以此为背景再简要地回答来访者的4个问题,同时提出值得列入环境艺术文献展大事记的一些文献和事件。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TU 9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2-0054-03

      修回日期:2013-01-08

      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的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引自“建筑师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次世界建筑师大会),详见中国建筑学会编《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第747页

      1 关于环境艺术文献展

      华沙宣言这段话讲得多么好啊!好就好在它有时代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环境艺术文献展回顾30年来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情况,有必要从建筑哲学的角度切入,才能把“华沙宣言”的历史价值和中国当代环境艺术3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成败得失看得更清楚。

      苏丹①教授搞“环境艺术文献展”的思路和做法是独具慧眼的,我很赞赏。我不能苟同那种认为现在是“图像时代”,文字就无足轻重的观点。图像和文字是互补的,前者是多义性的,没有文字的定格,图像往往被人们误读,甚至于“取其糟粕丢掉精华”。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现已进入“而立之年”。举办环境艺术文献展是很有意义的事,但是,过去的一些环境艺术作品展往往成为过眼烟云,原因是它们缺乏深度和社会影响。

      什么是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献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的英语是:document; literature。即文件、证书、记录、事件、材料、著作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文献是什么?

      文献是历史的足迹,巨人的肩膀,是成功之母的失败,又是失败之母的成功。

      “建筑师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的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从建筑哲学角度看,“建筑师华沙宣言”一语中的道出了建筑学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它开辟了环境建筑哲学的新时代。正是在“建筑师华沙宣言”的启发之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把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看作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哲学理念和设计理念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重温“建筑师华沙宣言”等有关环境艺术的历史文献,对于普及环境艺术理念,提高环境艺术实践水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环境艺术在中国已经成了过热的行业,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环境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单位。由于过快的增长速度以及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设计的商业价值,有关环境艺术理论的研究反而停滞了。希望本次环境艺术文献展和同期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2 30年前中国的环境艺术

      今天虽然是讲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但是当代环境艺术并非空穴来风,环境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是源远流长的。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敬畏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建立人工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中国的环境艺术理论和实践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北京古城的建设被称为“古代城市设计的杰作”。讲环境艺术,我不能不提到明代计成的《园冶》这部园林艺术经典著作,它被公认为是园林艺术理论的第一部杰作(2011年是《园冶》问世380年,2012年是计成诞辰430周年)。因此,中国发展环境艺术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优秀的传统,在回顾中国环境艺术30年时,这是不可忽视的主题之一。

      历史悠久的北京本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但是,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成灾,使我们不禁想起北京原有的护城河和遍布全城的水系湖泊。如果这些还存在,“7.21”特大暴雨就不会猖狂到难以招架的地步。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京港澳高速公路就修在古河道上,岂能不遭灾,设计者的环境意识不知道去了哪里!姑且不说有多少人丢了性命,光车就让水淹了几万辆。这一严酷的事实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文献。

      多年来,我们的环境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最大问题在于,“环境艺术”4个字中,只重视“艺术”这2个字。而且,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art”水平,只有美术、工艺的概念,只从形式美角度考虑“养眼”“美观”,而缺乏对“环境效益”“环境生态”“环境意境”等方面的考量。

      而这些在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却不断被提及。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要达到“三忘”境界——“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这标准比“宜居”更加高级。“华沙宣言”再次提示我们建立环境建筑学观念、环境艺术哲学观念,新时代就新在“环境”二字。

      当代人类一定要有环境觉悟,再不应该“自我感觉过度良好了”,再不要“随心所欲地改造原有环境”。环境艺术、环境设计必须遵循“保存、保护、发展”链进行。环境艺术、环境设计没有“零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