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风”油画家及其作品探析 林碧珠(《美术大观》2012.11.40~41) “惠安女”生活在福建惠安东部的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地。她们生活的崇武半岛三面环海,地理位置特殊,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在当下的福建美术领域,活跃着一支热衷于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的队伍,他们笔下塑造的惠安女形象或健壮,或秀美,或悲壮,或浪漫,或时尚,“是福建美术创作的一个亮点”,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具海洋特色的惠女画风。 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谢意佳是较早塑造惠安女形象的油画家。70年代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则是空白。直到80年代初,一批反映惠安女精神真实的作品逐渐涌现,充满着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洪瑞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画家。90年代初期至今,优秀惠女风油画作品辈出,并向多元化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福建本土的林以友、杨浩石、林之耀、翁诞宪、方照华、陈腾光、陈金华、李晓伟、胡振德、王耀伟、薛国平、周向一、周鸣祥等;省外的有上海的陈逸鸣、浙江温州的金步松、广东的蚁美楷等,以及女性画家浙江义乌的王秋霞等。 纵观惠女风油画创作的发展历程,了解惠女风油画创作领域的画家与作品概况,不难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进行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的,大多是福建省本土及部分省外沿海的生活在惠安女周围的油画家,他们争相塑造这个神秘又美丽的形象,反映惠安女精神的优秀作品辈出,甚是喜人。然而,惠安女那无与伦比的“美丽”正在悄然异化,同时,艺术创作赖以生存的“海边风情视觉形象符号”似乎将要被外界同化或逐渐消失,这与正在上升的惠女风油画创作热潮是极不相称的,更值得当代人深思。 意象油画的内在逻辑与当下生态 周青(《艺术评论》2012.11.121~122) 意象油画是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之外的第三种可能和表现形式,既是东西方美学思想冲突和融合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意象思维内在逻辑使然。意象油画的产生是中国文化自身系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自我调整、适应和融合的产物,是当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情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艺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通过油画这一艺术语言自我外化、演变的视觉重构。依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表现形式是从多重背景中浮现出来的,而在当下艺术形态中,又的确在现代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尖锐挑战下获得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具本土色彩的奇迹。 油画的民族化意味着油画语言的本土化改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置换。所谓“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命题虽然至今依然存有争论,但事实已经证明,在缺失了本民族文化承担和面貌的情况下空谈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必将沦为无根的形式主义和矫饰主义的“伪艺术”。 中国当下的油画生态呈现出更加多元融合的局面,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有对人情的理解和人性的关照,也有的表现出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当下境况的忧虑。意象油画作为中国艺术家探索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可贵努力和有效方案,虽然依然有着种种困惑和不足,但却吸引了大批有志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重新确立和张扬中国艺术面貌和尊严的艺术家投身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油画本土化之后的中国意象油画有着更加清楚的东方立场,更加开放,因而也更加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