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摄影史:从私人银版肖像到公共社交网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摄影报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摄影史学者一向忽略个人摄影的研究,主要精力放在经典的摄影作品、摄影名家及流派思潮的研究上,重官方性和专业性,而忽略摄影作为普通人构建他们生活与幻想的重要媒介特性。从个人摄影的研究中能够直接发现社会变迁、经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明显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摄影史学家开始关注个人摄影、大众摄影、家庭照片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个人摄影(personal photography)区别于作为艺术品的摄影及作为实用性媒介的专业摄影(如新闻摄影、广告摄影),也区别于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个人作品,它指的是人们作为普通人的身份,自己或让别人拍摄的非专业用途照片的摄影类别。在20世纪80年代前,摄影史学者一向忽略个人摄影的研究,主要精力放在经典的摄影作品、摄影名家及摄影流派思潮的研究上,重官方性和专业性,而忽略摄影作为普通人构建他们生活与幻想的重要媒介特性。

      从个人摄影的研究中能够直接发现社会变迁、经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明显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摄影史学家开始关注个人摄影、大众摄影、家庭照片等方面的研究。如布莱恩·柯伊(Brian Coe)与保罗·盖茨(Paul Gates)合著的《快照:1888-1939年大众摄影的兴起》(The Snapshot Photograph:The Rise of Popular Photography 1888-1939);科林·福特(Collin Ford)的《大众摄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popular photography)。在摄影界与文化界皆影响力巨大的罗兰·巴特的《明室》,也是将个人摄影照片结合符号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在国内,老照片收藏和研究者仝冰雪的《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和近期知名摄影断代史《红旗照相馆》作者晋永权的新作《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也应属此列。

      依《从快照到大众传媒:国内摄影图片的变迁》(From Snapshots to Social Media-The Changing Picture of Domestic Photography)研究,西方个人摄影史概括地说,可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照相馆肖像时期”,时间上从摄影刚发明的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拍摄照片的器材笨重,操作繁琐,冲印工艺复杂,人们很少自己拍摄冲印照片,一般会去照相馆请人拍摄。

      第二阶段是“手持相机时期”,时间划分从19世纪90年代柯达第一台手持小型相机上市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数码摄影兴起之前。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普遍购买及使用小型手持相机,通常会在外出旅游或家庭、社会活动中(如婚礼、生日)拍摄照片,成为旅游业中一个有趣的生态(在景点前拍照以证明到此一游)。这个时期的个人摄影形成了一种新的摄影语言——快照(Snapshot),通常以普通摄影者(甚至连适度钻研摄影技艺的摄影爱好者都算不上)不擅操作相机,所摄照片不注重构图、布光,甚至手持不稳、焦点不实所造成的粗糙画面(专业摄影者所认为的)等诸类风格为特征,并为当时及之后年代的艺术摄影及其他摄影媒介的拍摄者所借用。

      第三阶段则是“数码摄影时期”,时间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时代的开始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数码相机、手机摄影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一个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个人摄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人们不再像前两个时期的人为拍照而拍照,而是为社交而拍照。

      由于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关系,在如上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国个人摄影的历史较先行者西方颇显落后,以至于中国个人摄影的“照相馆肖像时期”远远晚于西方的同一时期,直至西方在结束这一时期将近10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落幕,而之后的两个历史阶段则在间隔不长的时间先后出现,且并行了一段时间。

      照相馆肖像时期:中西方的巨大时间差异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公布了“银版照相法”,之后的10年内该方法成为肖像照的主流摄影方式。使用银版照相法拍摄的照片,曝光时间很长,人们需要坐在椅子上或斜靠在柱子、家具旁拍照,必要时还要在脑后辅以支架来使被摄者确保静止。笑容满面的表情是行不通的,被摄者通常是严肃的,面无表情地等待拍照完毕。这种冰冷的肖像照片给予了被摄者面对相机的尊严和独立性对抗,有种灵魂已超然身外的感觉。

      在当代摄影中有一种惯用的摄影美学——无表情外观(Deadpan),大概是受到了使用银版照相法拍摄的个人肖像的启发,当代摄影家使用这种摄影美学拍摄肖像和景观,采用中性、中立的视角,平光或阴天中,表现冷静疏离,不带有主观情绪(不论积极或消极)的人物面孔或景观。

      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名片卡”(名片卡是衬在卡片背面的小张纸质照片,尺寸为2.5×4.125英寸,由法国人迪德立于1854年发明,透过一台多镜头的特殊相机拍照,可在同一张玻璃底片上制造出8张或更多的照片)是首次为了大量生产个人照片的发明形式,在个人摄影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时人们不但热衷于拍摄自己的名片卡,还狂热收藏名人的名片卡,并在亲友之间传播和分享。由于名片卡的拍摄成本大为降低,吸引了更多较低阶层的人士来消费,摄影术开始从仅被权贵阶层掌握及使用的发明早期,随着不同时代的递进逐步走向平民化。

      “摄影是为了业余者而出现的一项科学,女士与男士同等适宜……”这句话预示了摄影的两个流向,一个是摄影的普及性和易传播性发展到手机媒体的人人摄影时代,一个是女性在不论作为技术使用或艺术使用的摄影中展现了不低于男性的优势,形成了女性摄影师人才辈出的趋势。

      19世纪最为知名的摄影师,除了在照相馆工作的职业摄影师外,就是那些生活富足悠闲的女性,如卡梅隆夫人(Julia Margaret Cameron)拍摄的肖像已经超越了个人摄影,成为摄影史上突出的案例。而在当代,女性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成为全球商业摄影领域收入最高的摄影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