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2)04-0149-10 有明以来,以连城(今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为中心的大通河流域地区为蒙古族鲁氏土司“驻牧之所”(《乾隆平番县志·兵防志》庄浪土司条记载:“掌印土司指挥使鲁凤翥,其始祖脱欢,元平章政事。明初率部投诚,安置庄浪西山之连城。二世巩卜矢加,以功升百户。三世什加,以军功升都督同知,赐姓鲁。什加生鉴,鉴以功擢指挥使。自此以后,遂以鲁为姓。以指挥使为世袭职。国初归附,仍其世职。”现存《鲁氏世谱·列传》记载:“脱欢公者,元宗室也,仁宗皇庆二年晋爵安定王,历事数朝,以忠谨闻……洪武元年,(明太祖)遣徐达、常遇春等率师北征,所向迎降,公慨然流涕曰:‘大事去矣!’……顺帝与太子诸皇孙夜半逊国去,公率数十骑扈从不及,遂流落河西……太祖重之,使召集部落仍受其地(连城)”)[1],这一地区历史上属“华锐藏区”,境内“山川回莽,族聚番民”。该地濒临“藏传佛教下路弘法之策源地”[2],又处西藏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明时朝廷沿此道除设“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厅署”外,还敕建了一批藏传佛教寺院,如青海乐都瞿昙寺、甘肃永登妙因寺、感恩寺等。元室贵族历来崇信藏传佛教,鲁氏土司依然奉行其制,在其辖地内广造佛寺,大兴释教。据统计,鲁土司时期仅连城境内有佛寺27所,其中大部为鲁氏家族施资修建[3]。因之,连城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甘青地区藏传佛教弘法中心地之一。 本文所论东大寺即为鲁土司属寺之一,该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明万历年间,主体建筑已毁,仅存寺院主持鲁嘉堪布活佛官邸一处,保存基本完整。该官邸佛殿绘制有两铺完整的清末时期《西游记》故事壁画,无论内容还是形制均为国内所稀见。过去这两铺壁画一直鲜为人知,随着近几年《西游记》图像研究热的兴起,逐渐被学界所关注。目前于硕[4]、赵莉[5]等作了程度不同的探究,尤以于硕着力较多,其主要贡献在于发现该壁画粉本来源。但于先生对此壁画粉本之刻工归属问题沿袭旧说,忽略了新材料,且以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绘满小说《西游记》一百回故事、200幅图像”[6]的说法有误。鉴于此,笔者以为有进一步探赜的必要。 一 东大寺史实概况 东大寺坐落于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历史上曾称作“大通大寺”,藏语又称“推桑木大杰林”,意为大通大寺闻思振兴洲[7]。《平番县志》记作“东耳阁隆寺”[8]。因地处鲁土司府邸东,所以称为东大寺。据《安多政教史》和《如意宝树史》记述[9,10],东大寺是在藏历土羊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出生于鲁土司世家的僧人鲁嘉·喜饶尼玛(lu kya’she-rab-nyi-ma)主持修建(据东大寺所存资料记载:喜饶尼玛于明万历年间生于鲁土司家,因排行老三,百姓便称之为“三太爷”。他幼时出家,少年进藏学法,精通五明,被五世班禅封为堪布(世称:鲁嘉堪布),并准予转世,至今已传至第九世。九世堪布罗藏春来坚措,1983年出生于肃南县一藏民之家,1992年由拉卜楞寺活佛嘉木样六世认定坐床,现为寺院主持)。东大寺最初为喜饶尼玛禅修之“静室”之地,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建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喜饶尼玛即为东大寺一世班禅堪布。历史上有许多萨迦派和噶玛派圣哲莅临东大寺,并赠送了诸多佛像、经文和佛塔等。东大寺兴盛时僧人近千,曾设有哲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医学院四大学院以及木版印经院,“讲修显密风气很盛”[11],一度成为连城地区香火炽盛的藏传佛教圣地之一。 东大寺鲁嘉堪布活佛官邸依山而建,庄严豪华,紧凑玲珑。建筑为汉式,兼有藏风,布局一进两院,具有传统四合院作风。整体分为两大部分,即佛殿院落和住宅院落。 佛殿院落是官邸的主体部分,一进两院式格局,因依山势,其中后院地势高出前院四米左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过亭、佛殿及左右厢房。佛殿是官邸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阁楼样式,内部上下贯通。面宽5间,进深3架,硬山顶,中开六扇门,上下楼左右边间包砌外廊,留侧门,内设楼梯。殿内中央现供奉新塑三世佛,西面为四臂观音,东面为大威德金刚和吉祥度母。东西二壁绘《西游记》故事壁画。佛殿与过亭相对,东西为厢房。佛殿脊檩书有汉藏文题记,其汉文部分内容为: 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五月壬午二十七日丙辰庚寅树柱癸巳时上梁吉(根据笔者实地调查)。 这一题记明确交代了官邸修建时间,即在道光二十年(1840),也为下文壁画的年代断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住宅院落是活佛休闲、饮食、起居等的生活之地,紧依佛殿院落右侧,虽然也是一进两院结构,但占地面积不足佛殿院落的一半。佛殿西厢房内设通道可进入住宅院落。后院正房是活佛平时的住地,面宽3间,进深2架,卷棚顶,左右边间包廊、设窗,有藏风特色;正房东西为厢房。前后院以一道矮墙分隔,中开小门通向前院。前院东西仍然是厢房,正南为一座二层阁楼。 二 东大寺《西游记》故事壁画内容辨识与布局分析 东大寺佛殿内《西游记》故事壁画绘于东西二壁,壁画没有绘制作者、绘制时间等方面的榜题,其绘制年代应与建筑修建时间(1840年)接近,是道光时期作品。 壁画整体状况保存极其完好,画面色彩艳丽如初,未有漫漶或人为残损痕迹。根据壁画面貌、地仗及大殿整体情况分析,该壁画应属原作,未曾做过修复、重装或重绘等。东西二壁壁画面积相等,均为纵2.49m,横4.70m,两铺总面积约为23.4m[2]。 壁画依据明小说《西游记》故事加以描绘,以图像形式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文本故事。具体绘制情况是:从东壁左下角起始,绘第一回“灵根育孕元源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情节,到右上壁第三十九回“一粒丹砂天上得,三年故王世间生”结束,共绘73个单元画幅。西壁亦从左下角起,接东壁绘第四十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到右上角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情节结束,共绘121个单元画幅。除第四十六、第五十一、第六十七、第八十一回只绘一幅画面和完全遗漏第九十五回内容外,其余每章回情节绘制两幅画面,两铺共绘194幅单元画面。兹对东、西二壁《西游记》壁画布局作示意图说明(图中数字代表单元画幅所属章回,字母a、b表示同一章回中不同的两幅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