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的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

作 者:
徐声 

作者简介:
徐声,中国美术出版社。北京 100735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关注一个时代的绘画艺术,除直接的绘画作品外,优秀的画学著作也值得注意。古代美术史家不但对当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记述,为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史料,其所做的考察分析,对绘画风格形成和演变所提出的个人见解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写作的时代,正是一个由“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的时期,对其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演变。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圣朝名画评》①是品评北宋自开国到仁宗朝有名画家的著作。书分三卷,按画科分六门,共收录画家92人,分别以小传的形式记录画家的籍贯、生平、艺术事件等,传后加以评语,重要的画家单人一评,一般的则二三人并为一评,说明所以列入该品的理由,评价词意简赅,颇中肯要。《五代名画补遗》②的内容原来应该是《圣朝名画评》的附录。《五代名画补遗》编写体例与《圣朝名画评》类似,全书共收录画家24人,分为人物、山水、走兽、花竹翎毛、屋木、塑作、雕木7门,每门中又将画家同样按“神、妙、能”三品列传。

      一、文化思潮

      1.“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

      《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写作的时代,是一个由“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的时期。

      宋代文化是宋代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语境,它有着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特征,被冠以“宋型文化”之称。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③王国维先生提出:“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④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指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⑤

      关于唐宋文化的变革转型,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是比较早的提出者⑥。一般认为,台湾学者傅乐成在此基础上较早明确提出“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这一对概念。他在1972年发表的《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一文,从“中国本位文化建立”的角度,论证了唐宋文化的最大的不同点。他说:“大体说来,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的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⑦“宋型文化”概念的提出,在宋代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不少研究宋代文学的文章都使用了这一概念。

      实际上,宋型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与此前的文化范型有着深刻差异的新的文化范型。对于宋型文化具体内涵、特征的深入分析与充分论证,特别是形成宋型文化独特特征的深层原因,在美术研究领域尚触及不多。

      宋型文化并不仅限于有宋一代,而只是在宋代最为典型地形成和建构了这一文化范型的主要规范、范例、特征、内涵等等。因此,宋型文化在时间范围上,也就并不与宋代王朝相始终,其开端也并非指宋王朝的开始。宋型文化的形成从中唐就已经开始。陈寅恪先生就曾提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家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如此。”⑧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说,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逐渐由前期转向后期的起点。此前的唐型文化,满怀民族自信,可以坦荡地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以开放性、外倾性为主要特征,相关的审美观念则表现出雄壮、热烈的色彩,洋溢着生命力和强烈动感。安史之乱以后,朝内的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一系列派系斗争不休,藩镇的势力坐大,终导致战乱和分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士大夫中虽不乏有忧患意识与经世思想者,但也有很多人感到人生理想破灭,因此他们不再提出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方面的建议,而是从现实中抽身、逃避,在禅宗中安顿自己的灵魂,在诗词中倾心自诉,表现出由“进取”而“收敛”,从外向到内倾的变化。宋朝建立后,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的屡屡失败,也给士大夫的心灵投上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要振作士人的精神、人格,从诗文革新运动的重建儒学道统,到汲取佛道精华而建构理学,也就是说由唐人的注重外在事功转为侧重“内省”。在文化上,也逐渐转为怀疑、排斥外来,以固守本土文化为职志,以相对的封闭性、内倾性为主要特征的宋型文化逐渐形成,相关的审美观念则表现出温静、舒徐的色彩,具有思辨性。宋代士人的身份与唐代也有所不同,大都是集官僚、文人、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比唐人更加贯通宏大,读书广博深入,于艺术也有涉猎。

      关于“宋型文化”的主要特征,目前学界形成的共识主要有三点。第一,理学(新儒学)兴盛。宋代理学充分吸收了佛、道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思想精华,通过对儒家典籍的有关思想进行再发现和再阐释,建构起一种新的知识理论体系,把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起来,强调人的伦理主体性,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德精神境界。宋代的文人们正是在这样的视野和思想境界下,思考宇宙、社会、人生与艺术。第二,儒家、道家与佛学禅宗的相互摄取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宋学汲取佛道思想重振了儒家学说,使其正统地位得以巩固;禅宗为了求取生存的空间,也积极向儒学靠拢,进一步调和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因此,由“三教合一”构筑的文人精神世界,不仅有儒家的道德理想,还有庄周的逍遥自适和佛家的随缘任运。第三,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逐渐流行,雅与俗两支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再次激起漩涡。市民文化相对于士人文化,它的茁壮成长引起了传统文化结构的内在变革。

      2.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及美学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