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体制的初建与传统美术资源的开放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万万,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馆员

原文出处:
中国美术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人雅集”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文化艺术活动,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蔚然成风,在不同朝代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为有知识、有社会地位又有经济实力的阶层成员,传统“文人”或者附庸风雅的“伪文人”,十分乐于组织“雅集”这种集文学创作、艺术鉴赏、餐饮享受、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多种目的于一体的聚会活动。“文人雅集”是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调的集中表达。这种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只要志趣相投又都有时间和聚会的兴致,就可以凑到一起追求一些精神享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但就是这种极为自由的聚会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雅集”而激起灵感创作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美食乐舞都不胜枚举。

      对于中国美术发展而言,“文人雅集”是一种起到交流作用的书画鉴藏活动,也是造就中国绘画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书画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言,具有教化百姓的作用,对于专业画家来说,是谋生的手段,但是在“文人”和“伪文人”看来,却是精神与理想的寄托、消遣与抒怀的途径,并曾经被称为“墨戏”“清玩”。所以“雅集”催生的书画作品一般尺幅不大,配上精美的装裱,适合挂在墙壁等处,便于近距离地欣赏、长时间地“把玩”。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才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清朝连续遭受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失利之后,西方绘画裹挟在涌入中国的西学大潮里,强力地冲击了中国古老的绘画传统。新的绘画材料、绘画工具、绘画技法、绘画门类以及强势的艺术观念席卷了中国美术界。潘天寿就曾指出:“光(绪)宣(统)后,西画在中土之势力,始渐渐高涨……缘此,中土青年有直接彻底追求欧西绘画之倾向。”①绘画领域的话语权在急速转移,面对现代文明在中国土地上造成的疮痍和滋长起来的新型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目睹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衰落,并采取不同措施以图力挽狂澜,“有循古法而变新制者,有以西方拯救东方者,有改内容题材而救革命者,有变情感态度以求新法者”②。康有为、陈独秀在嘈杂与纷争中相继喊出了“国画改良”、“美术革命”的口号,他们和身后的知识分子队伍在混乱之中共同踏上了前途漫漫的一条新路。

      “雅集”概念的传统意义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内部分化的情境中被悄悄地偷换或逐渐消解,现代美术展览一步步取而代之。私密的鉴藏活动和文化垄断积累下来的美术资源被博物馆和陈列所接收,新时代的画家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找到了可供临摹与学习的对象。从古代的经典作品与新的思想观念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之后,新的绘画为新的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现代美术展览制度既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这一转变过程的助推器。

      一、近代传统美术社团举办的现代“雅集”

      清末民初,传统美术社团的“雅集”不再固守私人的、封闭的活动性质,而是开始向现代美术活动转变,为现代美术展览制度积累了经验。首先,“雅集”走出了封建文人的小圈子,转变成乐于宣传传统书画的公开展览,迈出了中国美术走向开放的第一步,推动了革新与进步。其次,这些现代的“雅集”不再一味追求自得其乐,开始向关注商业利益和社会公益两个方向延伸,有人将“雅集”当成卖点来经营茶楼,也有人将举办书画展览筹得的钱用于慈善事业。

      (一)“文美会雅集”“文明雅集”和“文明雅集茶馆”

      中国社会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型口岸城市在近代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中国传统雅集活动的文化土壤在欧风美雨中很快风化,但这并不表示“雅集”活动骤然消失。新旧知识分子聚会与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所以“雅集”还在,只是意义不同了。

      1911年,叶楚伧、柳亚子、朱少屏、曾少谷、李叔同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文美会”,是新“雅集”的实例之一。该团体的会员还有胡寄尘、苏曼殊、贺天健、姚鸸雏、林一厂、胡朴安、余天遂等人。他们将会所设在《太平洋报》的报社楼上,李叔同出面主持社团事务会务。众人以研究文学、美术为宗旨,每月举办“雅集”一次,其活动包括共同赏析《文美》杂志、演讲、联句、进行书画创作、举办展览、抓阄交换展品等等。1912年5月14日,二十余位文人、书画家相约在上海三马路大新街天兴楼酒馆举行了“文美会第一次雅集”。李梅庵、吴昌硕虽然不是会员,但也以来宾资格参加了此次活动,并欣然参与集体创作。曾存吴还带来了自己收藏的“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参展作品和很多日本西洋画家的作品集,朱少屏也带来了不少自己收藏的古画,给大家举办了一次私人藏品小型观摩学习展览。蒋卓如、朽道人、范彦珠、诸贞长、费公直、柳亚子、余天遂、严诗盦、黄宾虹、叶楚伧、夏笑盦、李叔同、曾存吴创作出了二十多件作品进行友好交换。李梅庵、朽道人、李叔同、曾存吴、沈筱庄等人的二十余件作品,后来进行陈列并被出售③。从此次“雅集”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交融的成果,共同鉴赏私人藏品、现场交换书画创作、非会员也可参与活动等体现出的特征,都是传统“雅集”的“遗传”。

      中国古代的“雅集”是知识分子的聚会活动,雅兴四溢,并无商业气息。但是“文明雅集”这样的美术社团创立之后,“雅集”便逐渐开始被演绎为营销的噱头,并以“雅”的名义创办了收费的公共活动空间,称为“雅集茶馆”。“光宣之际,海上书画家及鉴赏家,以茶馆为会所,书画之余,可纵谈古今,品茗博弈,兴到则合作书画,假为寄售之处。”④任伯年的高足俞达夫创办并组织了“文明雅集”,初设茶馆于上海汉口路,后迁城内凝晖阁,嗣盘与松月楼,这个社团一直到1922年俞达夫去世才因无人召集而停止活动⑤。像上文所讲的“文美会”一样,这是一个新“雅集”,但其意义不止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