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坚持物质的本源地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各有不同的缺陷,但是它们共同的错误可归结为一点,即它们都以猜测的理解方式对物质进行直接的设定。这样一来,它们对物质的理解就难免带有独断论的色彩。另一方面,旧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同样是不深刻,不全面的,更缺乏足以揭示意识本质的材料,因而,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论,很难说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而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意识到旧唯物主义的积弊所在,认为对物质的理解不能依靠猜测而要依靠科学。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学说之初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观领域,侧重于揭示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性,恩格斯明确提出对物质的理解要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成就之上,对整个世界的物质性作了详尽的论述,列宁则在认识论领域对物质观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便承认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厦是建立在物质观之上;承认物质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处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认为物质范畴是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的理论产物,而且还在于它在历史观领域引入实践范畴,通过对生产实践活动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性,把社会运动当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使唯物主义原理得以运用于人类社会,因而唯物主义便能够第一次以完整、彻底的形式出现。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这并不是指它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问题,而是意味着它总是力求像自然科学那样,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揭露现象背后的客观实在性,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归纳和总结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或前提研究具体问题。正是因为以物质观为基础,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领域认识的科学性。换个角度说,只有把物质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才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完整的,它绝不像旧唯物主义牺牲历史观那样牺牲自然观。可见,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大有深意的。 我们强调物质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不否认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应有的地位,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实践观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就在于它充分肯定实践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是实践观的本质变革,才使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哲学划清了界限。这集中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那里批评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活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依赖于实践。恩格斯把“提纲”称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请注意不是“唯一”的文件),列宁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请注意不是“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他们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比这走得更远,无限夸大实践观的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实践观是驳斥哲学史上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实践观也科学地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驱逐出境。马克思借助于实践的观点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没有实践观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对旧唯物主义者来说,忽视实践只能导致对单个人的直观,即只能看到无差别的个人,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客观辩证关系。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就在于它使马克思认识到不是思想、精神主导着社会的生活,而是人们的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使社会不断进步。因而马克思才能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解释观念、原则,而不是从原则、观念出发解释社会生活。 可以说,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无可替代的意义。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同时,马克思本人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他既要在理论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的批判,更重要的还在于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改造世界,而这一任务是在理论范围内所无法做到的。因此,马克思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从事着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 二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物质观与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无疑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这个理论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之处,就在于它充分地认识到实践的意义。然而它仍然是唯物主义,物质观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我们反对以实践观贬低乃至取代物质观的错误作法,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观比实践更为根本。 首先,人们虽能在实践中认识物质、把握物质,进而改变物质的形态,进行“物质的变换”,但不能创造物质,消灭物质。物质本身的性质,不是由实践所能给予的;实践本身的结果,也并不依赖于实践。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在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目标,实践的历史性需要他物对它的解释,因而离开了人的实践物质仍然存在,而离开了物质,实践只能成为空洞的活动。 其次,实践具有可还原性,而物质是不可还原的。任何实践都可还原为主体、客体和活动。实践本体论的错误根源之一,就是它不理解实践的可还原性,因此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实践是持多元论的观点,这样便为唯心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的本源性才能使唯物主义理论具有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