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206)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方法论的高度弄清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功能,对于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发展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是什么根本方法指导这一认识过程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呢?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就是指引民主革命走上胜利的那个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他说:“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显然,正是实事求是,奠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这里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个方面。所谓历史起点,是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首先确立起来的原则,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提;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是其它内容和原则的基础和出发点。实事求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冲破长期以来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恢复和确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也就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其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摸准摸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去掉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附加”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些“空想”成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因而也就不可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禁区”,形成植根于现实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廓清迷雾;最后,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集中、概括群众实践所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正确途径。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作为我们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最高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和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轨道。然而,它的一系列战略设想、科学论断和决策原则,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上的,都体现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我们党客观地分析了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一方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比如,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我们党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点联系起来,得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为此,党提出了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别一切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这既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对实践标准的贯彻,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又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上,我们党认识到: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封闭也只能导致落后,二者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打破僵化,进行改革;打破封闭,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先搞试点,造舆论,再由点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总体思路。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它内容,无一不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展开并成形的。显然,实事求是是贯穿和渗透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这一理论内容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依据 实事求是即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结合实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符合”和“结合”的过程。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始终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方法依据,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和实验,有些事情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差错,我们必须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避免陷入“新的思想僵化”。另一方面,当前的国际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可以说,机会存在,挑战严峻。我国的经济建设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在世界上取得自己应有的经济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如何打开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世界上争得自己应有的政治地位,这不仅是一番全新的事业,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巩因和发展的大事。所以,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真解决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走好未来的路,这是我们面临的唯一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新的时代背景,研究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新的实践探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再造辉煌。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犹如过河的“船或桥”[2],对于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不可或缺。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3]“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4]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实事求是的方法,他提出的很多方法,如“两手抓”、“不争论”、“主体与补充”、“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等,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从发展和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就首先从思想方法上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实事求是首先要求我们端正思想方法,做一个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实事求是建立在事物发展的本质、主流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立足于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实际的要害。这一要求反映到工作上,就是要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工作都立足现实,落到实处。所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