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过程中,时常出现“僵局”、“水到渠成”等现象,这与认识的时差、位差不无关系。 所谓时差,是指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存在许多间隔和偏差。时差,普遍存在于人的认识之中。搞某项科学试验,因事故而中断。思考某种问题,受其它信息干扰而转移。解决某些理论难关,因困难干扰百思不得其解而拖延……,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可能在某种条件下重归旧题,使问题得到解决,也可能“转移阵地”,彻底放弃原有题目或专业,在新的项目上拼搏进取,取得成就。 为什么会出现时差呢?这与人们的主客观条件有关。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而发展的速度又是由时间来衡量的。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人们的认识对象,但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它的暴露程度、发展过程是确定的,它不一定被人的认识能力所接受。而且,它的变化速度也同样是不确定的。有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经过几千年、几万年才能发生变化,只有用半衰期才能对它进行测量。而有的转瞬即逝,用肉眼无法把握,只有用云雾室、气泡室等科学仪器才能描述。 同样,就人本身而言,也具有重要责任。人的认识对象是无限的,而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时间内的接受能力又是有限的。无限和有限之间能否找到一个确定的坐标和着眼点,也是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地说,人的知识背景、思想意志、观念情趣、价值取向也决定人们对某一课题是持之以恒、精心研究,还是另寻时间间隔,找别的出路,决定着人们对某种该作的事情提前去作还是事后才作。主观的条件也是形成时差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环境中出现挫折或其他不利因素,也同样出现时差。 如果条件具备,就应该利用这种时差,对主客观条件进行调整,利用有利条件,回避不利条件,使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重新定位。在必要条件下,改换专业,重新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不顾外界条件,一心一意钻牛角尖,奋斗一生,却平平淡淡,以失败而告终。这在社会上不乏其例。中国有一句格言,“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如果辩证对待主客观条件,寻找时间,“改弦更张”,重新确定思维范式,就会“得来全不费功夫”,取得成功。 如果不具备利用时差的条件,缺乏稳定性,过分强调灵活性,主体条件尚未有充分展开,实践活动尚未充分到位,就利用时差,必然导致失败。 时差又分成前移和后移两种。所谓前移是指先提出预见和假设,间隔一段时间后,重新认识,获得认识结果。后移是指在某种不确定观念的支配下,先取得结果,然后回过头来,挖掘其理论依据。无论是哪种时差,都有其形成的根源。 就前移式时差方面看,任何客体都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在初级阶段,主体接触部分事物,并对它产生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能代替对整体的认识,只有对部分的认识积累得多了,才能从中抽取出对整体的认识。但是,对各个部分的认识又往往不是连贯的,而是间接的、断续的。有时,它的时差会拖得很长。但是,跨越这种时差,把彼此连通起来,仍然可以形成对整体的认识。 就后移式时差来看,我们应该承认,在具体时代、具体条件下产生的认识,它只是在某种角度、某种层次上的认识,而不能穷尽对事物现状和未来的彻底认识。而时代是发展的,用传统观念或理论禁区来束缚时代的发展又是不可排除的。而新的理论和认识又不可能立即形成。而对这种时差,只能用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观点加以补充。而新的理论的形成,往往时过境迁,但它可以通过回顾和研究历史的形式加以补充。 时间是等速流逝的,有时间常数;而就认识而言,是断断续续,是有时差的。 位差,是相对时差而言的一种空间思考。它是指暂停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而从事其它认识,然后又回归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它也包括对同一认识对象,从不同部分、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所获得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识,并把它综合成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在信息总量成倍增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认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各种物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反物质态、辐射场态等等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也是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在这庞杂的物质世界中,无论哪一种物质形态,它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总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是感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可知的,有的是暂时不可知的。对如此复杂的对象世界,人的认识能力则是有限的。他无论如何聪明,如何勤奋,他所认识的只能是世界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是世界的全部。圣人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仅仅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理想化。即使是人们所崇拜的上帝、偶像,也不是一个人所塑造的,而是很多人所刻划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认识能力是一个抛物线,有开端,也有终点。与他相伴的其他人也同样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认识,因而使人的认识连续不断而不能灭绝。同样,同时代的人所具有的认识也同样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同样需要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充。 位差,是人的认识本身所具有的。位差所反对的是把局部认识加以泛化和绝对化,反对把片面加以全面。它提倡对某种问题的认识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转换主题,在另一个坐标系中获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者,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与此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问题进行认识,但这种认识仍然是人类认识,这种认识与原来的认识仍然能够通过某种形式联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