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兼谈哲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作 者:
陈刚 

作者简介:
陈刚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都是非常大的研究课题,非一两篇短文所能说清,本文试从方法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同时对当代哲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作一简单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一、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让我们先从学理层面马克思主义话语特别是实践论的角度谈起。

      我赞成把实践范畴或者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这种理解主要有这样三方面的理由:第一,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角度看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他对前人思想的超越处;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实践是个总体的贯通性概念,许多概念和理念均以此为基础或与此密切相关。第三,实践概念具有巨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以吸收当代自然科学进步的一切最新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保青春的活力。

      不过关于这些这里不想展开讨论,只想谈谈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许多论述作出新的理解的问题。当然,这种新的理解不是离经叛道,而是立足马恩的原意和基本观点,同时努力作出富有新意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阐释。

      我注意到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强调客观,强调必然,强调规律,强调社会;另一种强调价值,强调理想,强调自由与个性以及一些主观的方面。在马哲史研究方面前一种强调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质的区别甚至“断裂”,后一种重视《手稿》,强调前期与后期的一致性,甚至认为前期比后期还要重要。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各讲各的。其实这两种观点在马克思那里都能找到一些根据。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角度看,马克思从1843年转向唯物主义以后,思想确实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经《手稿》、《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确实特别重视强调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所以有人认为这时马克思的思想出现了深层结构的转变或断裂,这个说法不是没有理由的。马克思这时的思想也表现出受到当时西方流行的普遍主义和决定论思想的影响。在西方,普遍主义的思想,决定论思想主要自16、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深入人心,人们普遍相信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发现了就能利用它、遵循它,甚至戡天役物,为人类造福。至于有些现象还没有把握,那是因为科学尚未发展到那一步。将来水平提高了,一定能够发现,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马克思在理论初创阶段,阐述历史规律也特别重视强调其客观必然性、普遍性,以证明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并批判种种从理想、价值、规范出发的唯心史观。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注意到马克思在进行理论阐述之时,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都忽隐忽现地表现出特有的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以及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尤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此我尝试提出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一是把科学的东西与价值的东西结合起来,二是把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三是把前期马克思的思想与后期结合起来,完整动态地考察马克思思想,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马克思的许多理论范畴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作出新的阐释。

      例如,实践是个总体性概念,也是个贯通性概念,类似的贯通性概念还有:主体、人与人的发展、自由、异化等,每个概念都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并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我认为,运用上述方法,可以对马克思的许多理论范畴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作出新的阐释。

      如劳动实践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曾出现两次分解,两次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一次是分解为劳动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正是唯物史观的极重要内容,因而推动唯物史观的创立。另一次是把劳动分解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第一次分解在《手稿》《神圣家族》中便见端倪,但主要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系统完成。第二次分解则主要在马克思的《1857—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根据《资本论》观点,劳动又可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劳动时间则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社会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表现为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而资本家剥削工人则是把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占为己有。此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是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有此学说,再加上以前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为科学。

      我以为,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概念、自由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异化概念以及三大社会形态学说都必须以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把科学的观点与价值的观点、哲学与经济学、科社理论、前期与后期结合起来理解。按此观点,社会主义理论至剩余价值学说创立才成为科学,与此相联系,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自由观、异化观、人的全面发展观都可以从此角度作一理解。也就是说,至《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哲学观点的自由观、异化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等已经成熟,但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异化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等仍未完全成熟,仍带有一些哲学思辨和抽象的弱点,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没有具体说明,规律的阐述也主要是理论概括和逻辑推论。到1857—1858年写《资本论》第一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所有这些学说都在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得到科学的阐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