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民青 250002 山东济南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处在比动物或生物更为高级的物质进化位置上。

      前些年,国内学术界曾围绕人的本质展开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来人们的观点逐渐统一到马克思的这句话上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简单地讲,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思索,人们逐渐发现,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到社会关系本质上来,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思想,并且也不符合事实。人们还认识到,我们应该全面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地向前求索,以求不断深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

      如果不抱什么成见,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稍加系统的研读,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二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观点。换句话讲,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分为两类或两个侧面,即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统一本质。

      (1)关于类本质

      人或者说人类,有没有类本质?一般地讲来,人们是不会否认的。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特殊存在,是有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的,否则就无法把人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人的这种区别于他物的质的规定性,就是人的类本质,即物类本质、族类本质。但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人的类本质归结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从而几乎否定了“类本质”的提法,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认“人的类本质”之说的。其实,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有着丰富的论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以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人是一种类存在。他说:“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既把自己本身的类,也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9、51页)马克思又在考察异化劳动剥夺人的类生活中,阐述了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他指出:“人的类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他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把人自己的身体从人那里异化出去,就象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把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异化出去一样。”“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人从他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从其他人异化出去,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从人的本质异化出去。”(同上书,第51—52页)马克思在《手稿》的其他许多地方还频繁地使用“属人的本质”这种说法,实质上这讲的也是人的类本质。例如,他说:“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同上书,第72、75页)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存在,马克思是肯定的。

      马克思不仅肯定了人的类本质的存在,而且还具体阐述了人的类本质的内容。他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同上书,第50页)“类的特性”就是类本质,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的规定性亦即类本质。马克思在这里所阐述的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我们所需要强调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的规定即类本质,而不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即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更明确地阐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25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劳动确定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对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曾做过更详尽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的生产劳动,也做了十分细致的阐述:“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51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人的类本质是肯定的,并且做了十分深入的阐述。学术界有人否认人的类本质,他们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多出于早期著作,这是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是不成熟的思想。其实,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是符合事实的,并且也是合乎认识活动规律的,试想一下,人作为一种区别于自然事物的特殊存在,能没有自身的固有的类本质、类的规定性吗?其次,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远不能等同于费尔巴哈的思想,而是对后者的质的超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主要是从人的自然特性上确定的,并且是针对宗教的本质来阐述的,在性质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性质的,他探讨人的类本质的目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寻找理论根据。他的思路是这样的:人具有类本质——人的类本质是劳动——类本质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形成私有制和生成资本家——克服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的类本质复归于人。显然,马克思虽然从费尔巴哈那里移植了“类本质”和“异化”的概念,但他却使它们发生了从认识论到历史观的转变,从而成为他创立唯物史观的生长点和基础。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决不是无足轻重的观点,而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关于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恩格斯是这样讲的:“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从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1页)劳动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因为它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