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哲学随想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长白论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

      本刊从这期始,将连续刊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先达教授的新作《哲学随想录》。《哲学随想录》共涉及50个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哲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陈先生发表了学术性、现实针对性很强的看法。通读全篇,编者深为陈老深邃的思想、通俗的表达、警句式语言所折服。遗憾的是,因本刊版面所限,不能全文刊载,只能连续刊载部分内容。敬请读者和作者谅解。

      1.宗教·神话·哲学

      神话是人在幻想中对自然力的改造。宗教是人对自然力的崇拜。哲学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神话不是迷信,因为人们意识到神话的非现实性。宗教是迷信,因为它把自然力人格化,对自然力采取崇拜的态度,认为自然背后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神话是人话。它是人按照人的模样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人对神的崇拜与人不可分。或与收割有关(对风雨雷电、土地、太阳的神化),或与婚姻有关(爱神),或与生死有关(死神),或与战争有关(战神)。人正是根据神对人自身的价值分为好坏善恶并采取相应的态度。神的生活与人的生活一样,有男有女,有儿有女,有悲离合欢,有恩怨爱恋,只不过是具有无穷的威力而已。而宗教则不然,一神教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非一神教的神虽不是唯一的,但也是超凡入圣与人迥然不同的。它具有人的一切优点,但又凌驾于人之上从而成为与人对立的存在物。

      神话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高人与丑恶现象斗争并战而胜之的信心。宗教不同,它削弱人的力量,使人服从超自然的力量,从而贬低了人类自己。哲学是一种理性力量,它使人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发挥人自身的力量。由神话转入宗教是必然的,因为它们都不理解自然力的本质,只要把自然力由幻想的力量变为异化的力量,就完成了由神话向宗教的转化。哲学是与科学相联系的,它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本性的探求。

      哲学离人并不远,它就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人当然不是按照哲学生活,但生活中有哲学。人的一切活动,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都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摆脱哲学。问题只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哲学,系统的还是零碎的哲学。我们之所以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把自发变为自觉,零碎变为系统,错误变为正确。

      使人们对哲学产生错误看法的是哲学中的问题。没有问题当然没有哲学。哲学中的问题并不是来源于惊奇,而是来源于实践的探索。哲学中的问题并不是超时代的永恒的问题,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正因为它解决的是时代的问题而不是超时代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研究重点的转移,就是因为问题的转移。而问题转移的原因在于时代的确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当然,哲学中有些问题好象是永恒的,例如世界的本质问题,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人的本性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之所以不断重复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以及重要性。但是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的哲学家根据自己时代所达到的水平给以回答,从而推进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形式上是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实际上是问题的推进。

      2.人与哲学

      一些人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哲学的唯一的对象。其实孤立的个人是最不值得研究的,因为人一旦孤立为个人,只不过是血肉之躯,一无所有。人之所以如此值得重视,如此值得研究,是因为他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丰富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个人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他是社会的一分子,具有社会的丰富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离开了社会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离开了人的多种社会活动,人就是无。

      例如爱情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决不是因为它是两个肉体人的私情,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社会性,它的内涵的丰富性在于它所体现的关系的多样性。或者反对封建门第,等级观念,或者是反对世俗偏见,反对专制主义。爱情的社会性是非常明显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绿,悔教夫婿觅封侯。”所表达的感情与“爱你没商量”所蕴含的社会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从人性是无法回答的,人性是最无用的,它什么也解决不了,相反它自身就需要解释。因为在用人性解释社会问题之前,必然解决什么是人性,为什么人性具有解释权的问题。历代思想家中不少人用人性来解释社会问题,是因为以人性的名义最容易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制度的追求。

      人本主义是人类中心论者。他们强调以人为主体,用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因而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眼睛看出的世界。根本提不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世界的样子就是人的眼睛中的样子。恩格斯在嘲笑不可知主义者时说过,在我看来狗有四条腿,至于狗本身有几条腿这谁也不知道。可见人本主义与不可知主义是相通的,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世界对人而言只是意义的世界,它对人只是意义,只是价值,而不是具有自身规律的实体。世界是什么样子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意义。不是人在认识自然而是自然被人认识,被人认识的自然,就是在人的思维中被重构的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本主义会把人引向何方是不言而喻的。

      3.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各有特点。这种情况,使得许多理论家们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他们不理解社会规律的特性,按照自然规律的特点来要求社会规律,从而得出否定社会规律的结论。

      社会领域是人的领域。人的活动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者说是主客体相统一的规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社会规律就其本性而言同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说,某一社会存在某种规律,这种规律的性质和内容,它起作用的范围,不取决于主体的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条件。社会规律是一定条件下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公式是“只要有……就有……”,只要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只要有商品生产就有价值规律,如此等等。这个“只要有……就有……”表现的是客观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要原因而不要结果,只要条件而不要它必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