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界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原型,分析了列宁在阐发这一问题上的得失,讨论了与此紧密相关的本体论、物质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及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标准等问题。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学界争论已久,本文拟从阐释这一问题自恩格斯到列宁的演变过程,谈些粗浅看法。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明确表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里出现两个相关问题:恩格斯的表述是否符合哲学发展史?他的选词是否精当?因为哲学基本问题乃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如果上述两个问题能够肯定,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表述至少是对“近代哲学”及其以前的“全部哲学”的科学概括。 先哲们早在古希腊时就展开了对存在和非存在的争论。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②]巴门尼德则认为:“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③]他还断言“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黑格尔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这里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④]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关于个别和一般的争论实际上是存在问题在经院哲学中的表现。到了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被后来的费希特翻版为“存在就是被思维”。黑格尔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了哲学的全部意义”,[⑤]他以纯存在为逻辑前提建构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的实体的费尔巴哈概括地说:“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存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人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⑥]综上可见,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不仅符合哲学史上实际出现的要害问题及范畴,而且与先哲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一致。 要认识到,恩格斯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表述哲学基本问题,但由于“存在”一词的不同含义,这一问题就裂变为两个问题。 一方面,恩格斯提出了“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⑦]易言之,是“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⑧]在这个最高问题上,“存在”的真实含义是“自然界”,即人类出现以前的纯自然,也叫自在自然。因此,自然界对精神来说是本原的,是自然界产生精神,而不是相反。就本体论而言,恩格斯提出哲学最高问题,旨在探究存在的存在,精神是因它而在,自然界是自因、是本体、是第一性的。在此,如若把存在理解为包含人化自然的“整个世界”,在“谁产生谁”这一问题上则会导致双本体乃至取消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错误。恩格斯不仅承认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且与马克思一道认为,即使在“整个人类世界”消失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⑨]恩格斯还断言:物质“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⑩]在哲学最高问题上,恩格斯是位自然本体论者。 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说,这个问题叫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1)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特指“我们周围世界”、“现实世界”、“现实”等;“能不能认识”是指能否“正确地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因此,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进一步讲,“存在”是指纳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存在,是指“整个人类世界”。恩格斯说:“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12)而还未曾有人介入的自在自然决非现实的自然,但是,自在自然却日趋向现实的人化自然转化。虽然人类现在还不能“感知”它,但并非说在将来某个时候人类就不能“感知”它。 事实上,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这一认识论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纠缠于“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肯定自然界是本原的(这里的“本原”非古希腊哲学中的“本原”义),其意义莫过于确定了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致思贡献在于把这一靠逻辑推论建立起来的思辩性命题转化为实证性命题,并以它为前提去指导实证科学在不断发展中进一步证实这个前提本身。自人类出现后,在认识论问题上,我们必须把自然理解为日趋人化的动态自然或人化自然的动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3)恩格斯在谈到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时说:“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14)因此,在认识论上,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中的“存在”实质上是指“整个人类世界”,其含义与“物质”概念相近,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一方面奠定其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确立认识对象即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例如,马克思责备旧唯物主义没有把“对象”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而致使它对整个认识发生机制造成混乱。恩格斯说:物质概念是“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15)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16)并且说:“接受或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泉源问题。”(17)物质概念的界定,为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创造了前提,即解决了在认识对象上“谁反映谁”(而不是“谁产生谁”),在认识结果的裁定上“谁参照谁”的问题。我们要指出,列宁在这里把接受或抛弃“物质”概念当作认识泉源,是值得疑思的。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的泉源,而忽视实践的作用,无异于夸大了单纯外物刺激的作用,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局限之所在。其实,认识、尤其是正确的认识必来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