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价值的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人的价值的理论以科学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人的价值的形成、本质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刻、精辟地分析,在理论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人的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问题时,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马克思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过程中,对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经济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关系。站在科学唯物史观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中,通过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具体分析,通过经济与政治、道德、艺术等领域的科学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论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人自身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社会属性及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①]。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与价值关系的产生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贯穿着价值关系,价值的产生和本质,是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相联系的。人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历史的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讲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过程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价值关系。因为人的活动中,无论是需要还是享受,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社会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和满足需要的享受,都不能离开社会,它们本质上是社会的,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③]正因为这些活动和享受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才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关系。所以,马克思把价值这个普遍概念看作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④]

      个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即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客体他是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做奉献,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求;作为主体,他在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满足,又依赖于他人和社会。个人无论是从事生产劳动为社会做贡献,还是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需要的满足,都是在一种价值关系中进行的,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这一价值关系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价值关系的历史性特征时,坚持以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他们认为,人类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人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⑤]这就是说,人们的价值关系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形成的。每一历史时代的价值关系,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的,每一代人都从前代人那里享受到他们所创造的环境,接受前人所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每一代人都以前代人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继续为后代人创造条件,从而形成社会的价值关系的连续性。但是,每一代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总是在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各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关系,都呈现出自己的特殊的内容和形式。正因为如此,才形成各历史时代价值关系的区别和特点。人们的价值关系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延续性决定着人们价值关系的延续性。但是人的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中定位,总是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而且甚至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一种很少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也是社会的,也离不开整个社会。从事这种活动时,“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⑥]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是在社会给予自己和自己为社会所做出的辩证关系中来展现的。马克思在这里正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深刻揭示了人的价值关系的客观规律性。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形成人对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人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⑦]人通过生产劳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有,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个过程本身就形成了价值关系。因为人的劳动作为中介,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形成价值关系。但是,如果是“单纯的自然物质,只要没有人类劳动在其中,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不依赖人类劳动而存在的单纯物质,它就没有价值”[⑧]这就是说,人对自然的占有,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物的共同占有和需要的满足,实质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的满足,从而构成价值关系。所以,马克思分析认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人能生产出另一个人所需的物品,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作为这另一个人所需要的客体的所有者而出现,这一切都表明“每一个人作为人超出了他自己的特殊需要等等,他们是作为人彼此发生关系的;他们都意识到他们共同的种属”。[⑨]所以,个人处于社会价值关系中,无论是他的生产和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社会和他人。产品和对产品的需要总是相互的。“个人的直接产品不是为个人的产品”,而是既有自己的需要,也是为了社会和他人。这种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它已“不是从个人意志产生,也不是从个人的直接自然产生,它是一个历史的前提,它已经把个人当作是社会决定的人了”[⑩]。人类历史所形成的价值关系,构成人的价值的二重性特点。无论是个人或者群体,既有人的需要,又能创造出物质价值物和精神价值物,来满足自己和他人。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是互为对象性的价值关系,个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生命力和发展能力的肯定,社会需要个人做出贡献,进行物质的和精神的劳动,是个人能力和智力的发挥和展现。马克思把人的价值理解为人的不停地创造和对自身的不断更新。人们“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己”。(11)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人类的历史发展,脱离日益更新的社会关系,就没有人的真正的价值,也根本谈不上人的自身发展和更新。人的价值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着的社会关系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