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之束缚,无非表现为两大弊端:一是物不能尽其用,二是人不能尽其才。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又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情况。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只注重在产值、利润和效益上打算盘,过份地强调了物的因素及其作用,忽略了产值、利润和效益是人创造的,是劳动者这个主体创造的,未能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到人的解放上,放到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因而也就不可能将主体生产力的开发当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倾向。 一 何谓主体生产力?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哲学中,生产力范畴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统治。从单纯对象化形态看,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都是一样的。然而,这种主客体关系还只是抽象的存在,事实上它不可能脱离历史的表现形式与社会的现实内容。作为劳动者的人取得其真正主体地位的历程,充满着血和泪。即使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自动机本身充当了主体,工人只是作为有意识的器官与无意识的自动机并列,一同受中心动力的支配,因此还算不上生产过程中的主体。社会主义使这种被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成为可能,劳动者确立起其应有的主体地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生产力。 人对自然的统治,实质上是一种双重的“占有”关系:既是人对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力(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即客体生产力的占有,同时又是人对自身的自然力(劳动能力)即主体生产力的占有。较之物的客体生产力,作为主体生产力的人是生产过程中唯一能动的物质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对生产工具的占有也就是个人自身才能的发挥,因为生产工具作为“人化自然”,或者作为客体生产力,其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确证。所以,劳动者成为真正主体的前提,是“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而且首先要实现对其中作为主体生产力的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占有。而个人将人自身本质力量当作对象来加以直接占有,恰恰是主体自觉、自由、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也即人的主体性之所在。在劳动者由被动客体向真正主体的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即主体生产力——引者注)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页)。由此可知,对主体生产力的占有,与个人的充分发展相一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同上书,第225页),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大刀阔斧地开发了客体生产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量物质财富。但是,资本的使命决定了它不可能将劳动者主体生产力的开发作为目的本身。社会主义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是在保证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的充分发展的一种社会,它为劳动者主体生产力的开发打开了大门。我们已搞了40年社会主义,然而,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才开始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但是,开始搞清并不等于已经搞清。例如,对于小平同志“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已有许多精辟的理解,而对内含于其中的一个深刻思想,即解放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劳动者主体生产力,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其实,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早就告诉我们,只有先使人尽其才,才能真正使物尽其用。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为劳动者主体生产力的解放扫清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经济体制。诚然,这种人的解放,不仅包括人要尽其才,而且更包括人要有其才。人有其才是人尽其才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理应属于人的全面发展之范畴,也是开发主体生产力的首要之义。 二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且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但发展生产力并非是社会主义唯有的,资本主义也十分强调发展生产力,因此,仅就发展生产力这一点,还构不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至少表明,发展生产力不是目的本身,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才是目的。当然,这也还只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目的,不具终极性。但无论如何,共同富裕已经是一种属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它与未来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近期目标,一个是最高目标。共同富裕内含于每个人全面发展之中,是达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起始目标。共产党人不应忘掉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不要忽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离理想社会还有很长的历史进程,但我们毕竟已开始了这一进程。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始终注意并不断校正朝最高目标前进的方向。企业的产值、利润和效益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固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但它们最终还应服务于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服从于共同富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势必会逐渐地失去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存在着大量落后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大国来说,要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只有一条有效的捷径可走,那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国家只能靠现代化的人来建设,现代化建设之成功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为此,要特别注重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的投入,加紧实施对劳动者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全面优化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