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中求统一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元其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系 王健华 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疑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进行的伟大创举。虽然,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本身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矛盾,但是,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对立、磨擦以至冲突。目前改革中的一系列困境,诸如国有经济的产权问题、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冲击问题、腐败问题等,无一不系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以解决矛盾,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一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和各国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考察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提炼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市场经济一般是指通过市场供求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涨落,引导和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这种方式内含着以下的特征要求:其一,一切要素和劳动产品都已经商品化,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市场经济即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其二,所有权和产权明晰化、多样化。市场交换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三,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性和市场交换的公平竞争性。这是保证商品所有者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投向,实现有效配置的前提。其四,市场投入的增值性和生产经营的效益性。一切经营都作为资本经营,都是为了获得价值增殖,服从于G—W—G’,这个资本流通公式。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生产经营的目的。

      通观历史和现实,市场经济比起自然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来,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多样、自主的决策结构使市场主体能对市场供求变化作出灵敏有效的反应,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以物质利益和自由竞争为主的动力结构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以价格体系为载体的市场信息结构,能使市场主体获得简单、清晰的信息,并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矛盾存在,具有双重作用。除前述的积极作用外,还有一系列负作用。诸如市场主体对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盲目性,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的失灵等。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计划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现代资本主义企图以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来消除这一矛盾,成效并不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它的公有制基础,比起资本主义来,可以使这一矛盾得到更大的缓解,使消极作用得到更多的克服。但同样不能指望消除这一矛盾,仅取其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当年,蒲鲁东就曾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为好坏善恶两方面,他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作的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批评道:“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0、111页)

      市场经济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具体化为一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一定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和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同时,人们怎样生产,便会怎样生活,怎样思想,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马克思就是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时代来把握的。他将人类历史依次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劳动特征:“必要劳动”——“剩余劳动”——“自由劳动”;广义的交换特征:“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以人的劳动换取的自然的产品”——“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人的特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105页);社会形态特征:“自然共同体”——“经济的社会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的这些概括虽然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对象,但却揭示了市场经济更深刻的特征。在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下,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有独立自主的产权,他们的活动及其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等价交换,这使人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和自由平等的市场主体。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人的依赖关系”来说,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也使人从对行政指令和长官意志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然而市场经济中人的这种独立性是极有限的。这种独立性完全建立在对物(商品、货币、市场)的依赖上。自主的个人活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货币形式,才为社会承认,人的价值才能实现。人的一切,包括物质利益、社会地位、个人权利都依赖于物,依赖于商品货币的多寡。由此,人的活动目的不再是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追逐利润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而满足人的需要这一人类最高目的却成为赚钱的手段。有人说,市场主体不正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上帝吗?其实,在市场主体眼里,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都是他们的“钱袋”,如果不能从消费者那里赚钱,“上帝”也会被撤职。并且,市场需求并不等于社会和人的需求。所谓“外部经济性”就是如此。这样,商品和市场作为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又成为人的“主人”,以“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的活动和思想。市场经济把人从对自然的依赖和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使人陷入了对自己的创造物的依赖。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从这种依赖中再解放,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