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存在的哲学意蕴和哲学塑造

作 者:
田薇 

作者简介:
田薇 清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文章从哲学与人生存在的关系角度,着重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哲学精神本性以及对于人生存在自觉进行哲学塑造的问题。论述了哲学对于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挺立精神自我,塑造理性批判能力,正确成就人生之道的重要意义。指出哲学世界的培育,是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驱力。

      关键词 哲学 人生 文明 精神 理性

      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校园,追求功用,推崇实效,似已成为一股潮流。在这种冲击波下,一向崇高的哲学由于远离“实用”而日益受到世人和大学生的冷淡,这使得哲学教育也陷入了某种困境。哲学所面临的困境正从深层显示着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人类的存在、人生的底蕴并非只凭外物所能充满,人类的文明也决不仅仅限于物质经济的发达,人类还有着更高的追求旨趣。因此,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如果过分片面地坚执外在世界,一味地着眼于追求当下的实效,则不免会迷失了自身,失却了生存的内在根本,而这正是隐藏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严重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必须超越,然而离开哲学之途,则难以超拔。如此,哲学的存在与教育对于当代人生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一、哲学的形而上追求体现着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本性

      人类的哲学追求开始于对世界的“本体”,即形而上存在者的追问,这也就是所谓哲学的“本体论追问”。面对宇宙人生万象,人们感到惊异和困惑,不禁产生了世界统一性问题——本体论问题的形而上学追问,由之溯本追源,穷究下去,于是有了哲学。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是对“为什么”的无穷无尽的解答尝试。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但它却向人们昭示了哲学追求的实质性意义:宇宙自然本身究竟是什么,并不象它直接呈现给我们感官的那样,其根据或决定者在于它们蕴含的那个不可见的,只能用思维把握的,然而对人来说却有真实意义的本体世界。可见,哲学本体论是以追寻世界的基础和本根为目标的,这种追寻正体现了哲学特有的“形而上本性”或“寻根意识”。中国传统哲学虽未直接提出本体概念,却也有着独特的“本体论承诺”,如中国哲学致力于确立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就表现了这种寻根意识。

      哲学的这种寻根意识或形而上本性植根于人生存在的底层。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一个和谐统一,充满意义的世界之中。在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里,都蕴含着某种超越有限和暂时,趋向无限和永恒的冲动和追求。这种对统一和无限的追求正是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其实质则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归宿的追求,而哲学本体论的形而上追求就是这种追求的理论表达。因此,一旦人们的生活丧失了哲学追求的意谓,那么,便会产生危机感,无意义的否定感,失去归宿感。这样,人在世界上即使拥有一切,也会由于失去了精神家园,而感到无家可归,找寻不到安身立命之所。

      伴随着凯歌行进的现代化过程,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生的意义和归宿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在物质发达的西方,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力量。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但另一方面,这巨大的物质成就并没有给人类对于意义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带来普遍乐观的结果,相反,却造成难以遏制的异化及现代人生活中的价值失落。在机器与商品的迅猛扩展中,人自身的位置究竟何在?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归宿又到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尊严又在何方?作为理性主体,作为价值动物,人总是在不断地追寻着存在的意义,并企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谓的人生存在问题,不仅不能通过物质和科学而解决,相反却随之变得越来越尖锐。对此,席勒曾指出,现代人置身于工业文明的中心的同时,却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性。帕斯卡尔针对现代人生活的局限,也试图通过确立美好的情感与爱心,为有限的生命寻找永恒的归依。德国浪漫派诗化哲学,则主张用理想世界设定现实世界,为人生存在寻找出意义,创造出精神的家园,这都反映出对意义世界或精神家园的追求,即哲学追求乃是人类生活的本性需要,也只有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统一和意义的美好向往的哲学,才最能够满足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世界和自身的超越性需要。

      前几年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寻找精神家园”的热烈讨论也是以哲学的形而上追求为内在根据的。在变革的时代里,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崩溃,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不规范化,使人们一度陷入无所执著的“精神危机”,究其实质,正是生活世界统一性的迷失和精神家园的沉落,即人生存在的哲学形而上意义没有了,于是,人变得象游子一样无处存身。因此,在敏感的大学生中间便开始了精神家园的寻找。这种寻找在今天看来显得更加必要。这说明,在哲学似乎已不为人所需要的背后,却潜存着深深的哲学困乏。哲学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哲学的否定将导致人生和文明的存在与发展失去精神源泉。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时代的生活不能没有哲学的内涵,而今日的哲学也应该实现这种功能,也只有实现这种功能,哲学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

      二、过一种有理想、有道德、有尊严的生活体现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就曾告诫人们,要象人一样,而不是象畜牲一样地活着。在茫茫宇宙之中,人是最为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就在于人有一个其它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精神世界。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一方面,人生活在物质需要的现实世界中,另一方面,人又生活在精神追求的理想世界里。应该说,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趣。在感性欲求的层面上,人与动物很少有本质区别。伴随物质文明而来的人的感性欲求的扩展,无非是饮食男女等原始欲求的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些领域,那么,人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无内在潜能和价值可言。如果人仅仅生存于物欲的支配之下,则自身无异于工具或奴隶。孔子讲“有志于道”,“君子不器”,庄子说“沉于物,溺于德”,都是要人精神挺立,成为主体,自己支配自己,不要被工具化,不要成为种种贪欲,如金钱欲、私欲、物欲的奴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也有此意。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自身的尊严,才能成为主人和目的,才能有高尚的德性和健全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