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一、哲学如何用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方式把握时代?在现代条件下,唯物史观为什么必然升华出新形态?二、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它怎样从广度和深度上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三、有关“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问题已作了哪些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哪些社会反响? 一、哲学如何认识和把握现时代? 把握时代必须认识时代、划分时代。 事实说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时代划分标准: 有人以生产工具(或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来划分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把人类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循此继进,又有人把近代和现代再划分为蒸气时代、电气时代、电脑(或信息)时代。 有人以生产关系的阶段性来划分时代,如原始时代、奴隶制时代、封建制时代…… 也有人以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来划分时代,比如列宁、斯大林曾把他们所处的时代叫作“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现代的学者,有人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①]的论述,把当代叫作和平与发展时代。 还有人以导师、领袖人物来划分时代,如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列宁斯大林时代、毛泽东时代……。 摩尔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奈斯比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哲学家柏拉图、历史学家汤因比、政治家孙中山……都各有其对时代的划分法。 上述对时代的划分都各有其道理,因而它们都在人类史上留下了轨迹。然而,对哲学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哲学应如何划分时代?尤其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现时代?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哲学要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需要对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全局性的本质的把握,从而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超越眼前的利害得失而走向真理和未来。哲学要作到这些,就需要认识和把握实践,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 不难明白,人类的实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大系统。[③]这个大系统中有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科学实践、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军事实践……。这里的每一个实践又都可以再分,比如生产实践可以再分为工、农、牧、渔等各业的实践;技术实践可以再分为多种多样的技术门类和技术行业的实践,等等。所以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类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认识和把握人类实践的大体框架却是可以作到的,这种框架代表着实践的一定结构或秩序,我们把它叫作实践格局。 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生产,生产过程中会积累经验而产生技术,技术的发展又需要并产生科学……。认真考察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生产、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时空结构(或叫秩序),这便是“生产技术科学”的实践格局。如果承认哥白尼的名著《天体运行论》于1543年出版后,严格意义的科学技术便逐步产生并迅猛发展起来,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近代就是实践格局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时代(近代之前,人类社会尚无严格意义的科学技术,那时的实践格局我们暂且不论)。 在唯物史观创立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看待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的,他们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④]恩格斯又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⑤]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时代,是实践格局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时代。 但是,随着实践的进化,实践格局中“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向逐步显化。也就是说,要全面地把握实践格局,应把它写成“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或“生产技术科学”。在马克思时代,前一种趋向(即“生产技术科学”)显然处于主导地位,后一种趋向则处于潜在状态。 在唯物史观于19世纪中叶创立之后不久,这种实践格局就开始发生了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的变化:一方面,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规律迫使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的重要性迅猛增加了,科学对生产的先(前)导性逐步显化了。以无线电为例:电磁波的发现并非直接来自生产经验,而是直接来自科学研究。1864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兹在实验中找到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1895—1897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分别进行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无线电技术),1901年,马可尼成功地在大西洋两岸建立了无线电联系,于是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技术达到应用阶段,而后这种技术的应用又推动了各种无线电元、器件的生产。然而,若没有电磁波的发现(科学)哪里会有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技术)?若没有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技术又哪里会有无线电元、器件的批量生产?这是一个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又推动生产的实例。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发明各种半导体元、器件的生产,也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产品,也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这类实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实践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已由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转向以“科学技术生产”[⑥]为主导了。20世纪中叶电脑和人造卫星出现之后,“科学技术生产”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人类社会已发展出一个实践格局与十九世纪根本不同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