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没有预见,便没有认识;没有预见,便没有科学。预见性是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之一。 所谓预见,当然意味着要从现实存在的事物出发,又不囿于现实存在的事物;而是在洞察现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对其未来走向的把握。所以,“预见”是一个有着深刻的唯物辩证内容的概念。有的同志把这种预见性的认识叫超前认识,也是自成一家的观点。但我觉得不能叫超前认识论。因为不可能有一种认识论仅仅是研究即时性认识的。仅仅是即时性的认识,实质上不能叫认识,而是动物式的本能反应。 就预见是对未来某种状况的断定而言,似乎也可以说是某种超前反应。而且这种状况在动物那里,我们也常常能见到。如雷阵雨前,蚂蚁会大群出洞。又如地震前,大量的动物会有异常的表现等等。这些现象对于人而言,的确可以获得某种预见性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些动物本身,却仅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与人的预见性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谓本能,是生物在种群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外部环境的自发能力。公鸡天亮前一定会啼叫;但是它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人的预见性却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动物的超前反应仅仅是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人的预见性则不同,是为了使即将到来的变化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前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后者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所以,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人之所以有认识活动,根源于人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一般动物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对环境的依赖和适应,那末人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他对环境的改造。要改造外部世界,就要认识外部世界;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所谓由感性到理性,是说认识总是由现成的给定的对象出发,又超越这种给定的对象;但超越又不是脱离了给定的对象,而是在必然性的高度上内涵了给定的对象。所以,认识不是对现成对象的简单的素描,而是一种辩证的创造性的反映。例如,张三到朋友李四家去,进门前张三一敲门,李四一定会问:“谁?”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回答却是:“我。”李四一听便知道谁来了。为什么?难道“我等于张三”吗?显然不是的。但当李四听到张三说“我”时,毫无疑义地知道这个“我”即是张三。那是因为,直接对象是以个别蕴含一般的形式呈现在感官面前的,理性则把它来了一个颠倒才反映出来,即以一般蕴含个别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虽然人人都可以自称为“我”,但在张三说“我”时便仅仅是指张三。由此可见,认识对于感性的直接对象来说,必然带有超越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这个事实,古代的思想家便看到了,只不过说不清楚道理何在。经过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康德第一个指出了感觉作为感觉是无法表达的,一定要有自我意识的参与才会形成认识。 这里要插两句题外之话,即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都是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直接等同,这是不对的。如上所述,两者的表现形式是相反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现在仍回到本题上来。在人的主观活动中的这种特点,是其客观活动,即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特点的反映。所谓实践活动,就是在肯定被改造对象的现实性的前提下,扬弃这些规定性、超越这些规定性,赋予对象以新的规定性。这种赋予当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把有变成了乌有,而是把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变成了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同时又把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的规定性。而且,从本质上说,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上述转变的。虽然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经济时代,似乎没有人的参与,这种过程在自然界也发生着。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在自然界发生的和在人力参与下发生的,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自然界发生的这个过程只是周而复始的简单重复;在人力参与下发生的过程,恰恰是为了要打破这种简单的重复。虽然这种打破的过程在古代是很缓慢的,但这个本质区别在今天已经成了感性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人的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便形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中一个特有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之所以叫现实,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如人意的方面,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公平。所以人们总要追求理想。其实理想之所以叫理想,对于人来说,永远是非现实的。因为,理想一旦成了现实,人们又会有更高的理想、更高的追求。因此,我们常说,人是一种理想性的动物。他永远是面向未来的。在他的时间座标中,现在要服从将来。用思辩的语言说,这是先有将来,后有现在。因为现在是按将来来规划的,为了将来能如何如何,现在则应如何如何。这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如果按现在教科书中所说的,时间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单向的序列,那末,人的能动性便无从说起了。 总之,预见性或者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超前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没有预见性或超前性,便不会有认识。但并不等于说,认识就不可能落后于现实了。正如劳动使类人猿成了人,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但并没有因此便不产生好逸恶劳的寄生虫,便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的结论没有普遍性了。任何对象的本质与其现象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了,便没有现实世界了,都成了伊甸乐园了。现实永远是矛盾的,所以不能没有辩证法。 二 承认有预见,和理解了认识的本质在于预见是两件事。感觉到了的并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