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的

——兼谈“科教兴国”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理论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学是千百年来人类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成果。技术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漫长岁月中发展起来的手段和活动。早在原始社会里,当先民们根据石料的特性有目的的砸制石头,做成满足他们需要的各种石器时,应该说萌芽状态的科学和原始技术就已经问世了,在那遥远的朦胧的年代里,科学和技术一直伴随着人类在慢慢的爬行。

      科学和技术在古代长期被分隔开来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逐渐被天下为私的奴隶社会所代替,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闲阶级,出现了早期的文字,这些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们,他们卑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也卑视技术,因此,随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在人被分成不平等的阶级的同时,科学和技术也就被分隔开来了。

      古希腊的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众多的古希腊的巨人们中,影响最深远、贡献最卓著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科学成就基础上创立了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被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而且,他以三段论为中心创立了形式逻辑,为后来人研究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工具。科学的社会功能应该说有两项:一是认识的功能,二是实践的功能。但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篇中指出:人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种只强调认识功能,卑视生产实践、卑视技术的纯学术思想,为辉煌的古希腊科学走向衰落埋下祸根。

      辉煌的古希腊科学,由于不和生产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悲剧式的结局。相反,生产技术如果不和科学理论结合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峰在中国,中国古代有科学,但因长期没有诞生科学的方法,所谓科学也多是些“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史料记录,因此,中国古代发达的更多的些是技术,中国古代技术十分发达,这和历代帝王的需要和重视分不开。中国的历代帝王都声称他们是“受命于天”的当然统治者,登基后的首要任务都是“颁历改元”,因此,为观天制历服务的天文历算术,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各朝帝王为了维护家天下长治久安,都有“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的仪式和措施,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古代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仅农业方面有关的科学技术著作就有376种,其中,不少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被誉为“予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冶金、建筑、造船、纺织、丝绸、瓷器、中医药等等领域里都有着震憾世界的发明和发现,西方学者们认为: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有一半以上要依赖于中国人的发明,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影响人类文明的重大发明创造,在中国却像被长期浸在“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里一样,无声无息的被窒息了、凝固了、失传了。

      总之,在古代社会里,无论是东方或者是西方,科学和技术都被长期的分隔开来了。

      到了16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面对着当时社会上还在流行的“知识即罪恶”、“不学无术是美德”的潮流,他大胆的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分水岭就是知识,就看对科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他对中世纪那种脱离实际,空洞烦琐、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的学风十分厌烦,因此,他把变革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知识体系,为人类谋幸福当作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他曾指出,理性知识(科学)和经验(生产技术)的结合是“真正合法的婚配”,正因为人类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这个合法的婚配“被粗暴地和不幸地隔离开来,所以人类大家庭才隐入混乱”,因此,培根提出“学者和工匠结合起来”,他说:“一旦有经验的人学会读书写字,就可希望有更好的东西出现”。他这里所说的“更好的东西”就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培根所处的时代科学自觉地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社会条件没有形成,但是,培根却早早的认识到科学和生产实际结合的重要性,他的确不愧为“新时代的吹鼓手”。正是培根概括这些深刻的思想,为后来的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科学观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科学和技术结合的时代

      18世纪在当时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英国爆发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首先从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利润高的棉纺织工业开始的。革命前英国的棉纺织工业也和其它工业一样,是体力劳动十分繁重的行业,尽管充分发挥了手工劳动的一切潜力,但仍然效率十分低,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1733年英国工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一下提高了一倍,一时间纺与织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出现了纱荒。到1764年织布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使纺纱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十几倍以上。1769年理发师何克菜特造出了一架水力纺织机。1779年青年工人克伦普顿把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有几百个纱绽的巨大纺纱机叫“骡机”。1785年工程师卡特菜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效率提高了40倍,解决了纺与织的脱节现象,大9规模的纺织厂出现了。但是,水力作动力的工厂因受到季节、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连续、正常的生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要新的动力机问世,利用蒸气作功的思想,早在古希腊就已萌芽了,但是,真正应用蒸汽推动活塞作功的装置,是1690年前后法国人巴本设计的,1690年英国塞维利制成了一台80公斤煤能换1马力功率蒸汽机,效率太低、又不安全,所以未能广泛使用;1705年英国铁匠纽可门造成了一台25公斤煤能换1马力的蒸汽机,仍然因为效率太低,耗煤量太大,只能在矿井下作为排水用的机器来使用。到1782年瓦特发明的只用4.3公斤煤就能换来1马力功率的万能动力机终于问世了,蒸汽机很快由矿井下面抽水用的机器,迅速推广到纺织厂、冶金厂、矿山、机械制造厂、火车、轮船、化工等部门。它和各种工作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在内机器系统,使机器大工业时代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时代,实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