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关怀:美国高校学科课程中的道德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菲,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东北师范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吉林 长春 130024;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培养具有正义和关怀德性的人是美国当代重要的道德教育观。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美国高校将正义和关怀理念细化为若干具体培养目标,并融入学科课程和教学过程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建构、实践体验和批判反思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道德观念,涵养德性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美国高校道德教育观和培养途径的考察与反思,将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3)05-0214-06

      美国明确主张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国民形成一整套适合于本国政治与经济制度的道德规范,形成了以心理学、生物学和伦理学为基础,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高校把学科课程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渠道,将培养正义德性和关怀德性的道德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自觉形成道德观念,涵养德性品质,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并在促进公民个体道德发展,提高民众整体道德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正义与关怀:当代美国的核心道德教育观

      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先后出现了五种道德教育观。20世纪初,杜威(Dewey)提出了实用主义道德教育观,认为道德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含于教育过程之中,旨在帮助人们形成人格,提高人们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①实用主义道德教育观主张相对道德价值,否定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以拉斯(Raths)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成为美国社会主要的道德教育观。受杜威的影响,这种道德教育观认为不存在绝对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一切价值都是中立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观。②这种道德教育观强调给予人们充分的道德思考和道德选择自由,但是它仅将人的道德选择能力作为评价其道德水平的标准,忽视了道德选择内容以及具体道德行为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观诞生。班杜拉认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行为学习,即社会学习。③这种道德教育观强调道德典范的示范作用,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道德典范和环境在人的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忽略了人们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推理能力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美国道德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两种道德教育观是以正义德性养成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和以关怀德性养成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

      20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科尔伯格(Kohlberg)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正义德性是进行道德判断时最核心的道德取向,也是判断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最根本依据。他指出,不论处于何种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人们在处理问题、解决冲突时,始终遵循“是否符合正义”这一最基本的原则。正义德性的养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④以正义德性养成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强调学校应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正义观,形成符合正义标准的行为。教育过程应以“平等”为基础,强调公平、权利、自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独立性。

      20世纪80年代,受女权主义影响,关怀伦理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吉利根(Gilligan)基于女性的实践研究,对科尔伯格的理论作出了有力的补充,指出关怀德性也是人们尤其是女性进行道德判断时的根本道德取向之一。⑤与正义理论强调“公平”不同,关怀理论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诺丁斯(Noddings)丰富和发展了关怀理论,并将之引入教育领域。她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被认为是后科尔伯格时代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诺丁斯认为,关怀德性通过人的具体关怀行为得以体现。关怀德性反映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及发展的责任感。她强调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关怀德性。这种“关怀”不仅包含学生对自己、他人以至全人类的关怀,还应扩展到一切生物、环境以及人的思想。⑥以关怀德性养成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观,强调学校应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维持并增进自己和交往者(人、动物、自然、环境等等)之间的关怀性关系。教育过程应以“非暴力”为基础,强调关爱、同情、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综合上述两种道德教育观,美国社会和学者普遍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事物作出道德判断时主要依赖正义和关怀两种道德取向,成熟的道德判断应该是以具体情境为根本出发点,综合运用两种内在道德取向的结果。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兼具正义德性和关怀德性的人。⑧

      二、融入学科课程: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途径

      学科课程教学、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是美国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三种途径,其中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途径。与我国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不同,美国教育界明确并广泛认可高校道德教育不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师,而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美国高校通过将正义和关怀道德理念融入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知识建构、实践体验和批判反思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道德观念、涵养德性品质。通识课程通过帮助学生拓展多学科的知识视野,促使其形成根植于人文和科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精神基础上的道德观、公民观和价值观。专业课程则通过将本学科内的知识内容与道德培养相结合,要求各专业的教师包括学术委员会规划专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时,都要重视并践行本学科内的道德观学习、公民观学习和政治观学习。⑨而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则主张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会服务等教育方式,实现道德培养的目标。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