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霞娟,赵宗凌,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王霞娟(1968-),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赵宗凌(1969-),男,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大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但在学科研究方法领域仍存在学科方法论自觉意识欠缺、方法论元理论研究薄弱、具体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有待增强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积淀不足、研究的工具实用主义倾向以及研究方法的规训缺乏。对此,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应从转变思维方式、注重多元整合、健全规训机制等方面着手。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3)03-0179-04

      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方法论立场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支撑,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就值得质疑,所建构的理论以及提出的策略建议就可能成为无意义的表达。因此,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问题,探究其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成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具体表现形态。作为具体形态的研究方法又必然以理念、观点、立场等观念形态及学科方法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体研究的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1]。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学科研究方法领域,现已大体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有范式和研究方法。“确立了以探讨诸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为核心的学术旨趣;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或教育者)、客体(或教育对象)、内容、过程、方法、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系统,并基于这种概念系统及其运用,形成了以逻辑研究、理论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2],为众多的后辈学人掌握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存在着以逻辑思辨研究为主的倾向,理论回应现实实践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实践发展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事实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理论为社会变革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持和辩护还远远不够,还难以对各种实际问题做出及时有力的反应,甚至常常显示出理论某种程度上的尴尬和窘迫”[3]。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题低效”,固然有环境、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学科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学科方法论自觉意识欠缺。缺乏方法论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当前,虽然方法论研究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从出版的研究著作来看,相关著作在同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中所占比例较少。据学者的统计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出版的著作仅占同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总数的5%[4]。在这少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著作中,大部分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理论及实践运用研究,而对研究方法论及不多,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门成果尚未形成。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尽管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学科研究方法论问题,但从总量上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明显偏少。

      第二,方法论元理论研究薄弱。方法论元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以来,尽管学科研究方法论受到部分学者关注,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元理论研究,如对概念、范畴、理论基础、基本体系、价值功能等的研究,总体上仍十分薄弱,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与实践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学科方法及方法论等基本概念尚欠厘清。”“对于‘方法’、‘方法论’、‘范式’、‘方法学’等上位基本概念还缺乏准确细致认识,存在较为普遍的概念‘泛化’或‘窄化’的现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等下位概念及内涵还未甄别清楚,缺乏一致认识。”[5]再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进行多角度探索,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还太少,体系化仍需一个过程。

      第三,具体研究方法单一。从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基本上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方法,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等现象。”[6]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仍然是博士学位论文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其平均使用比例为95%……只有个别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使用过实证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很少有博士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7]另一项统计研究表明,在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成果中,采用经验总结法、思辨法和经典权威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占99.96%;采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仅占0.04%[8]。学科研究方法的单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

      第四,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有待增强。逻辑思辨研究在宏观把握及知识体系建构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对于以应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这种研究范式形成的研究成果往往显得实用不足。万美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一书的最后一部分,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划分为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范式,即理论建构范式和经验总结范式。这实际上也是从研究方法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的划分。他认为,“通过理论建构范式创造的理论成果的理论性、学理性较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是十分及时、充分,影响了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通过经验总结范式创造的研究成果操作性,即时应用性强,但理论提升层次、抽象概括程度普遍不是太高,因而,影响了这些经验的普遍推广和价值升值”[9]。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恰当的。这也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题低效”的原因。通过范式转换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诉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