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文革,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6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与德育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相关领域的实效性相比,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最为突出的特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2-0088—004

      目前,人们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是什么在当前理论研究中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量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主题或关键词来进行的研究,要么不定义不说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作为一个已经熟知的经验性的名称加以使用;要么是采取直接定义的方式。至于为什么这样定义,有什么依据,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再者,其他一些相关领域,如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也有实效性研究,与这些相关领域的实效性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什么突出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而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及其特征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为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教学实效性问题所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奠定基本的理论依据。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首先弄清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再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什么’),然后才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怎样做’)”。[1](P24)

      一、“实效”的提出

      列宁指出,要科学地分析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的方法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P28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经过了从提出“实效”到提出“实效性”再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三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考察来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通过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的查阅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在国家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使用“实效”是在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1978年10月4日,《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的第四十七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经常地进行,深入细致,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要深入到教学、科学研究和后勤工作中去,结合各类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工作。”[3](P4)1978年10月以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文件中只是有与“实效”相近意思的“提高效果”,“有成效”等词语和要求,并没有出现“实效”这个用法。例如:1950年10月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文件中指出:“理论学习还在可能的情形下,酌量配合实际行动(不宜太多),如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印证,取得巩固提高的效果。”[4](P8)1955年4月刘子载副部长在《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言中指出,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把四门政治理论课相互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等。[4](P2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虽有了提高,但十年动乱造成的“内伤”还很严重,面对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长大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3](P6)的大学生,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指出:“党团组织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又要注意总结新的经验。要精雕细刻,潜移默化,讲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3](P8)

      面对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眼界比以前更加开阔,但高校师生同时也受到了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消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针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特点和社会要求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5月《中共中央 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收到实际效果,就要经常调查分析他们的思想情况,加强预见性和针对性。”[3](P10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指出,德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3](P220)

      从上述“实效”的提出和在各个阶段的要求可以看出,“实效”是与形式主义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特点而求实务实,实事求是,要求结合各类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取得实际效果。

      二、“实效性”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P279)这是“实效性”在国家文件中的最早出现,以后的文件大多也是用“实效性”代替了“实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