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化社会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 者:
魏连 

作者简介:
魏连(1974-),女,博士,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山东 济南 250353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学习化社会理论是指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的、主张人人都能够平等积极主动地坚持终身学习进而完善人性、提高自身价值的系统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性,把完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化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学习,将有助于其在坚守自己学术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追求进步的能力。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2)10-0186-03

      我党在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后,全社会展开了针对学习化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高校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主力军,加强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好更快发展。

      一、学习化社会理论的教育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于1968年出版了《学习化社会》一书,其针对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以经济的目的而培养人才,实乃是教育的失误”。[1]他主张对学习观和价值观进行变革,反对为工业社会培养规范、实用的劳动者,主张通过学习者自学来构建“学习化社会”,这是对“学习化社会”的首次论述,之后曾两次掀起了研究学习化社会理论的高潮。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兰森认为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变革中的社会、一个需要改变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要学会科学民主地创造学习条件的社会。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关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权力必须得到保障的理论以及我国学者厉以贤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学说等等,这些关于“学习化社会”的理论研究为学习化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根据以上学者对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可以看出学习化社会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性教育。赫钦斯认为学习者并非单纯地为了功利目的而学习,大学教育也并非简单的为工业社会提供人力,而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自身价值和修养。二是自我教育。学习化社会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式的教育,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自我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个体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个体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三是终身教育。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用以支付谋生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充实自己、完善人性。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终身教育理论。四是“永恒”教育。赫钦斯认为大学要为学生提供“永恒的知识”,即培养学习者自由批判、独立思考的精神,尤其是以经典名著为载体培养有助于人性完善的共同的永恒的因素。五是学术精神。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中认为大学不是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机构,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批判精神的同时,还要保持大学的学术性,巩固其学术地位。

      二、学习化社会理论的教育特征

      (一)教育目的的人性化。

      学习化社会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性,把完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共产党员、工人、公民、法国人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以成仁人。其目的是人格,不是人力”。[1]可见学习化社会理论对完善人性的教育目标推崇备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是为工业社会提供人力,不应是为社会、为企业、为组织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而教育也不应该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标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自身价值和修养。当教育者人性和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有信心有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从人性出发的教育理想,是对现代素质教育弊端的一种深刻批判,也是学习化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特征。

      (二)教育进程的终身性。

      传统教育理念下人们会认为学校教育的结束就意味着其正式学习的进程已经终结,这种观念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中已经过时了。因为伴随着社会知识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想要在短暂的学校教育内获取人类所有的知识,即使是一个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经验,也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上层建筑的变化往往是稍慢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学校教育是对现实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就更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人获得可以享用终身的知识。学习化社会理论主张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将学校、生活、工作三者融合在一起的过程,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究其一生不断持续的行为,因此教育进程具有终身性。

      (三)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学习化社会理论认为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设计也应该以此为原则来进行,这与传统教育过程中以教育者讲授为主体、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恰恰相反。在学习化社会之中要充分彰显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化社会理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开创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条件、建立学习机制,进而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使不同的学习者能够按照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接受教育,最终促使个体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提升,从而彰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四)教育内容的永恒性。

      一些学者在关于学习化社会的研究中曾强调,教育内容要具有全面性,每个人应根据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而全面的,既可以是事业工作方面的,也可以是家庭生活方面的,既可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也可以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然而终身教育理念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不可能穷尽对所有知识的学习,面对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那么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学到对自己生存发展最有帮助的知识呢?赫钦斯从他的永恒主义理论中给出了答案,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普遍及恒久的事物,而不应涉及特殊与短暂的现象。这个普遍及恒久的事物就是指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现实的能力,一种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的能力。这种永恒性并不强调学习知识本身,而是强调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