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钰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试点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点基本认识。一是要把握好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基本导向,把体现与本科的不同层次作为支撑点,把提高教学实效性作为基本落脚点。二是把握好课程教学中三个基本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把握好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着力点:注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过程分析,强化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切实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时代性、有效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9-0012-005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并于2010年9月新学期开始在有关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复旦大学作为试点学校之一,经过几个学期开设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实践,有以下的初步体会。

      一、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是继2005年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一次较大变动。经过这次调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展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这一特征在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本科生的四门必修课程中,课时、学分最多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更是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核心内容。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构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央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工程,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这一改革过程中,从教学角度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把握好不同层次课程的定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定位是: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用专题的形式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课程的这一定位为依据,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教学。

      一是把坚持导向性作为基本点。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握课程导向性是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导向性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最终落实于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必须把“三个讲清楚”作为基本导向。一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讲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根本的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科学性,而这归根到底决定于对这一道路和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的认可。要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变化,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科学性,引导研究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是把体现层次性作为支撑点。调整后的课程与本科生的“概论”课程,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必须与本科生的课程有层次上的区别。把体现层次性作为“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支撑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第一,教学要求的层次性。“概论”课的教学要求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是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目标是使研究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概论”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课是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它注重的不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对问题的研究性,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理论和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深入分析,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第三,教学方法的层次性。“概论”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也辅之以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法;“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在讲授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对问题的讨论和探讨,教学中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是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是否能够在以上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是决定这门课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把握了与“概论”课不同的层次性,才能使“理论与实践”课程得到有效支撑,才能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三是把提高实效性作为落脚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调整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衡量实效性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生对这门课的接受度。接受度的提高来源于研究生对理论需求的满足程度,要有针对性地把提高研究生对教学的满足度作为基本落脚点。研究生层次课程教学特点在于它的研究性。通过提高教学的研究性来满足研究生对理论的需求,以满足研究生对理论的需求来增强教学实效性。突出教学的研究性,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避免重复本科阶段“概论”课的内容,凡是“概论”课教材上有的内容,都不应该重复去讲,把对现实中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其次,避免从概念、体系出发,只是介绍性讲述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突出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引导来启发研究生的思考,以对问题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再次,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把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师生的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理论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