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相结合,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高度,不断探索和开拓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10-0034-04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精英群体,是各少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批判、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的根基。它指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对这个国家产生归属感、依恋感的心理过程,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的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换言之,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政治共同体归属的确认以及个体对自己意欲归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对国家的合理性表现出无上的忠诚,对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过程等方面表现出深刻而坚定的理解、赞同、支持和信奉。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保持两者的高度统一,是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坚定基石。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在我国现阶段,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1](P227-228]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也决定了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国家认同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形势下,国内民族问题极易引发国际关注和干预,国际敏感热点民族问题极易引起国内反响和回应,民族问题面临复杂而多变的新情况,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区域发展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产生模糊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晴雨表,作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国家认同观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容易产生示范效应,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一,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多做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事情,成为有才有德、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正是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的。

      其二,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既有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也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新定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尤其是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不一致,极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思想矛盾加剧,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国家观、民族观。

      其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长久策略。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后备军,其言行在普通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带动作用。如果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积极的国家认同观,能够客观地看待民族差异,无疑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起到沟通中央和民族地方、各民族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对维护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国家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解决民族问题而创建的。作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主体,民族院校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不断探索和开拓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之路,是民族院校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2](P224)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重点,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归宿,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三者的整体统一。这就要求坚持常规渠道教育,完善课程载体建设,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渗透性,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我国当前的民族问题和现实问题,立志做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