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2)9-001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明显提升,而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则相对淡化。如何看到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如何直面当前的道德问题,不仅社会民众十分关注,学界也有许多讨论。本文拟对此谈谈看法。

      一、关于物质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令人关注

      如何看待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自五四运动以来便特别令人瞩目。多年来,相关论调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学界和社会的主要见解包含以下几种。

      (一)物质日进、精神日退的俱分发展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物质方面是越来越进步,而体现在精神方面则是越来越退步;这种观点还认为,物质进步是精神退步的原因。“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物质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因此,要消除物质日进、精神日退的病态,就要从禁止物质文化的进步做起。

      (二)工业开新、道德继往的双向发展论

      冯友兰先生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在工业方面要开新,在道德方面要继往。前者是讲转变文化类型,后者是讲道德继承。那么,现代化和基本道德又是什么关系呢?冯先生认为,道德无所谓新旧,无所谓古今,无所谓中外。现代化只是知识、技术方面的事,基本道德是不可变的,是无所谓现代化的。他说:“我们是提倡所谓现代化的,但是基本道德这一方面是无所谓现代化的,或不现代化的。有些人常把某种社会制度与基本道德混为一谈,这是很不对的。某种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可变者有现代化或不现代化的问题,不可变者则无此问题。”[1]这种思维方式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确实构成了冯友兰独具一格的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理论建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三)功利与道德相统一的结合发展论

      贺麟先生一方面坚持道德的基础性,他说:“就立国根本而言,道德为立国的大本。国家的基础不是建筑在武力上,也不是建筑在经济上,道德才是维系国家的基础的命脉。”[2]29一方面又强调道德的变动性。他认为,自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了密切接触以来,自从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礼教的权威以大胆的猛烈的攻击以来,至少使我们有一种新认识,这就是道德是变动的。道德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沉滞的,而是进展的。概括地讲,道德变动的方向,是由孤立狭隘,而趋于广博深厚;由枯燥迂拘,违反人性,而趋于发展人性,活泼有趣;由因袭传统,束缚个性,而趋于自由解放,发展个性等等。因此贺先生认为,道德的日新不息,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接受伦理尺度的衡量。这一伦理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排斥和贬低功利,而超功利的人生伦理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化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学习西方,伸张个性,使以伦理压抑功利的传统格局难以继续,功利与道德的对立突出出来。在关于道德与功利的激烈论争中,有人认为西洋文化是功利主义的文化,其人生观也是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而东方文化则是反功利、纯道德、纯义务的,因而中西文化的差别,说到底也就是道德与功利的差别。贺麟先生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道德与功利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与从的关系。道德是体,功利是用。功利不是人生目的,但是可以成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比如“我们不能说金钱是人生的目的,但可利用金钱作为发展个性,贡献国家,服务社会的手段。”[2]209贺麟先生关于道德与功利的看法,比起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当然要开明得多。

      张申府先生说过:“仁与科学,是我认为的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仁出于东,科学出于西。”“当今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将仁的生活与科学或由科学而生的工业融合在一起。”[3]现代新儒家有两大任务:一是实现富强,二是弘扬传统。在他们看来,悠久的传统思想资源(仁)足以安身立命,但却带不来富强之道。能够带来物质进步的富强之道(科学)又难以安身立命。孙中山先生说,西方的物质文化+中国的精神文化就是新文化。可是当我们学了有了西方的物质文化,似乎又丢失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令人振奋,道德的沦丧也令人担忧。汤因比指出,“迄今为止,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但是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这不仅是可耻的,也是致命的。”[4]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理想、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更为凸现,如何建构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系统,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当前道德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在肯定经济奇迹、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不适应格外担心,甚至忧心忡忡。如果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那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应当看到,不发展不行,发展太快也会有问题。就像一个人跑得太快,身上可能会丢掉一些东西一样,一个国家发展太快也可能丢掉一些东西,其中如果包括精神和传统,就会是很可惜的。因为没有精神,就没有“定准”,没有传统,就失去了“本根”。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应当说,“衣食足”在今天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了,而“知荣辱”则还是大问题。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