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研究

作 者:
李丽 

作者简介:
李丽,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4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流通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物流业作为我国十大重点产业之一,应该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为此必须改进物流体系,通过发展低碳物流提高物流能力来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重点设计了低碳物流环境、低碳物流实力、低碳物流潜力、物流低碳水平为要素的低碳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京津冀为例,采用模糊物元法对2004年至2010年京津冀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表明,京津冀地区的低碳物流能力呈逐年提高趋势。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字号: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物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物流标准术语中也未对低碳物流给出定义。汪鸣和冯浩[1]等学者较早对物流概念进行了探讨,朱培培,徐旭[2],李蜀湘,陆小成[3]等学者对低碳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低碳物流可以理解为采用先进的低碳物流技术,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减少资源消耗,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物流活动。国内外目前对物流能力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Daughery、Pittman[4],Closs、Bowersox[5],谭清美、冯凌云和葛云[6],申文、马士华[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能力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物流能力可以理解为:物流供给方向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笔者认为,低碳物流能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情况下,物流供给方有效、合理地运用和组织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向物流需求方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的最大能力。

      国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层面,局部研究多于系统研究。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在国内学者中展开,部分文献是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某个区域的物流能力的。谭清美(2003)是较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者,其将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折合为物流当量,用以描述国家或地区的物流能力。陶存新和陈定方对城市物流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和测算方法,把城市物流能力分为城市物流能力基础性指标、物流促进性指标、物流能力支持性指标和物流能力保障性指标[8]。田华杰、杨蓄对冀东、冀中南、环京津经济区区域物流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河北省各市区域物流能力得分排名,并提出物流产业布局与发展对策[13]。另外,部分文献则是侧重研究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三大观点:物流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物流推力论”;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论”;经济增长拉动物流能力的“经济拉力论”。

      目前关于物流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评价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故在当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低碳物流能力当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涌动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股大潮。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都市圈合作机制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京津冀、环渤海是被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14]。京津冀地处环渤海的中心位置,包括两市一省,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更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节点城市。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河北省是华北地区腹地,在具有交通优势的同时更具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区域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在我国加快开发建设的新形势下,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必将对中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引擎带动效应。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京津冀的区域经济发展,物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抓手。区域物流能力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聚集、改善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影响产业转移[15]。区域物流能力在影响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但北京、天津、河北由于历史形成和自然禀赋的不同,各自的物流能力也不同。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本文构建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评价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物流能力的差异,从而提出平衡发展的构想。另外,有必要研究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的设置,发现低碳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升低碳物流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二、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低碳物流能力本身是一个结构庞杂、层次众多、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更加科学地评价低碳物流能力。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关于物流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闫秀霞将旅客周转量、仓储和批发零售贸易量分别与货物周转量进行回归分析,统一为物流当量指标,用以描述该区域物流能力[9]。周泰、叶怀珍(2008)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和发展环境支持能力这四种能力为要素的三层量化指标体系[10]。冯华、胡娟构建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增加值、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物流业从业人员比例、货运量、旅客周转量和工业增加值6个指标.对湖北省区域物流能力进行了评价[11]。赵英姝从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分析入手,构建了区域物流能力测算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内部物流系统指标体系以及与上层环境相关的各项指标体系[12]。本文在构建低碳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借鉴上述学者物流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低碳物流的内涵,突出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从低碳物流环境、低碳物流实力、低碳物流潜力、物流低碳水平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各个层面下又设多个二三级指标,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二)评价指标选择方法的经济机理分析

      一个地区的低碳物流环境,是影响低碳物流能力水平的外在因素,是提升低碳物流潜力的基础,其中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较显著。一个地区的低碳物流需求与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关系非常密切,经济总量越大,经济越发达,货物运输、保管、信息处理等服务的需求量也越大。低碳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关政策环境的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一个地区的低碳物流环境的优劣对物流业的低碳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经济环境、地理环境、政策环境三个方面来评价物流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