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企业物流模式比较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贾扬蕾(1981-),女,江西进贤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阙师鹏(1963-),男,福建龙岩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刘高常(1976-),男,湖南娄底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

原文出处:
物流科技

内容提要: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及运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文章总结了产业转移下的三种企业物流模式,针对区域物流及转移产业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产业转移承接地应建立产业集群,并从政府、行业角度提出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对策。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3)02-0020-0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要时期,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邻近消费市场以及促进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向区域外围拓展、沿江和沿交通轴线转移以及由中心城市点状式向外转移的趋势,在此形势下,现代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服务的竞争越来越强,物流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除了现实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外,还有发展竞争力在起作用。近年来,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也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探索新的物流业务及物流模式。因此,对我国物流企业进行调研,结合物流企业、转移产业特点,分析比较目前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企业物流模式,对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满足转移产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现状

      1.1 产业转移国内外现状

      国外最早对产业转移机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1984)。他认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及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并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最终使该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研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体,并且将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联系。劳尔·普雷维什(Paul Prebisch,1962)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考察。他认为,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迫于发展压力而实行用国内工业化代替大量进口工业品。美国跨国公司专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则站在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及产业的区际转移均为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引起的,他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5)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他在对日本棉纺工业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现象遵循的“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模式,并提出该模式对后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样适宜。继赤松要之后,另一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2),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指出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业输出应依照“引进现代产业——创造比较优势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向外转移”过程依次进行。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卢根鑫在《国际产业转移论》中以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为研究重点,阐述了产业分化、产业贸易及产业投资的动因,探讨了产业转移引发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后结构的成长、转移后的价值盈余及产业转移的效应。王先庆在《产业扩张》中提出产业转移的基础包括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及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差,正是由于二者的存在,是不同区域及不同产业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及区域的转移。汪斌在《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其实是“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的产业或某些工序——发展中国家发展这些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及层次提升”过程。张可云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中提出区际产业转移替代了区际商品贸易与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扩散与转移也是必然的趋势。戴宏伟在《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中指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发展战略及经济基础差异的存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并集中表现在形成的产业梯度上,使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1]。

      1.2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一直是重要的承接地区,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的高速发展,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而资源条件的约束,又使东部沿海地区不再承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而转到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1)国际向国内的产业转移从最早的部分生产环节搬迁开始,如汽车的生产、组装环节,后来发展到企业的整体转移,包括配套的总装工序及零部件的生产,如大众、本田汽车的制造商实施的零部件国产化战略。现在,生产外包已成为了新兴的主流方式,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核心能力掌握在本国企业内部,而许多非核心业务(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环节)外包给我国劳动力廉价地区的工厂。

      (2)我国的产业转移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在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漂移”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投资的方式,部分为区域联盟,而区域内的贸易还没有达到产业转移的层次。并且研究表明,在转移的过程中,全社会的固定投资中心变化呈现出“Z”字状,即西北—东部—中西的过程[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