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火全(1975-),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研究,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原文出处: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两岸经济进入ECFA时代,ECFA被誉为两岸合作的“高速公路”。在ECFA时代,开启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引擎,使两岸冷链物流合作尽快驶上“快车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基于两岸冷链物流的现状特征分析,探讨了后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路径选择、基础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实现路径。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字号:

      2010年是冷链元年,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为标志,冷链物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两会框架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正式迈向“ECFA时代”。在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具备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但也面临着政治生态制约困境。因此,如何合作共赢,实现两岸冷链物流的整体提升,造福两岸人民,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冷链物流概述及合作理论基础

      (一)冷链物流界定

      冷链物流是指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卸装、陈列销售到购买后之贮存,产品皆处于恒温状态下,以保持产品应有销售价值的一个过程。冷链物流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科学,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适合的商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即药品和疫苗。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各个保存温度范围及适用商品如下:

      

      图1 冷链物流概念模型

      (二)合作的基础理论

      1.梯度转移理论

      从物流业的纵向发展上看,物流业是从第一方物流业开始,逐步向第二方物流业、第三方物流业、第四方物流业到第五方物流业梯次演进和转型升级的,冷链物流也不例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复杂化,经济形态的更迭以及互联网兴起,信息化社会加速了冷链物流的透明升级,这些都使传统的冷链物流日渐背离全球性的需求变化。从冷链物流空间推移的横向发展来看,海峡两岸物流业梯度转移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两岸冷链物流业区域转移规律,是因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从“技术高地”到“技术洼地”的自然经济行为和转移过程。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实质上是一种冷链产业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理论。台湾地区冷链物流处于链条的前端,是大陆未来调整转移的方向。大陆可以借力引进和借鉴吸收台湾地区的冷链模式、先进经验技术,优化提升大陆的冷链物流产业。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相对优势理论,它是在修正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主体包括比较成本理论与资源禀赋学说(H-0模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两岸在冷链物流产业上,在有形和无形要素秉赋上存在相对差异,比较优势明显。大陆具有市场、成本等优势,台湾地区则在技术、管理上遥遥领先,二者通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不仅能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也是两岸冷链产业发展的福音。

      3.产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也即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链条式的关联形态。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连接。在冷链产业中,关联度较高的众多企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空域上就产生了企业在这一产业价值链上集聚的现象。冷链产业价值链上企业的集聚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和冷藏供应商,向下延伸到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到互补产品的冷链设备供应商及通过技能、技术或由共同投入联系起来的企业、政府和多功能公共机构。产业内集群企业间是通过长期形成的非契约“信任与合作”维系的,因此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两岸冷链物流特征及现状分析

      (一)台湾地区冷链物流特征

      台湾地区冷链物流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常温货车内配置棉被或聚乙烯的蔬果冷冻配送,而现代冷链物流则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台湾地区80年代才使用少量的压缩主机保温车,90年代就开始使用冷冻(冷藏)车与标准温度计录器,实现全程冷链控制。其冷链物流产业具有鲜明的特征:

      1.冷链产品全程冷控

      台湾地区冷链产品供应链由农渔牧业源头开始,至食材供应商制作食材,再至食品加工业或鲜食厂加工成商品,之后依据买方目的进行配销,运送至现代通路的食品流通业或外食通路的外食业者,最后至消费者手中。而此过程中所有商品之仓储、运输全都属物流业务,由企业的物流部门或物流业者或拆配业者负责,形成了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链,如图2所示。

      

      图2 冷链(cold-chain)产业链

      2.冷链市场业已形成

      目前,台湾地区有超过新台币2 000亿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新台币的冷冻食品配送商机。未来3—5年将发展到25—30座大型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每年有超过新台币400亿元冷冻食品配送商机,其中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势头强劲。冷链市场规模相当可观,但还没饱和,仍具有拓展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