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299512012)11-009-0096 1 引言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短暂的产品生命周期、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需要整个供应链能够快速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1]。通过虚拟企业和动态联盟进行快速重构、调整和集成正是敏捷供应链的显著特征[2]。因此,构建敏捷供应链是企业长期生存,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3]。同时,敏捷供应链也是实现大规模定制,应对供应链中断等风险的有效策略[4,5]。在供应链上游端,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的零部件从各个供应商汇集于制造商,制造商必须在所有零部件到齐、配套后才能完成生产。一方面,由于各个供应商地理位置分散,加工工艺各异,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会出现一、两种零部件短缺造成整个供应链中断。另一方面,各种零部件数量必须相匹配,某一个供应商所送的零部件数量与其他供应商不配套,就会产生额外的库存。因此,提高零部件供应物流的协同性,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各种零部件同步、配套地运抵制造商进行产品装配,对增强供应链的响应能力,提高企业绩效将有显著的作用。例如,Sears与Michelin的协同使双方消减了25%的库存[6]。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关系,将新车的研发周期从4年缩短到18个月[7]。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敏捷供应链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陈志祥提出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供需协作体系[8]。Lin等设计了衡量供应链敏捷性的指标体系[3]。Agarwal等通过框架模型研究了影响供应链敏捷性的因素及其内部关系[9]。Swafford等(2008)研究了信息集成与系统柔性对敏捷供应链的影响[4]。Khan和Pillania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敏捷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10]。Swafford等,Braunscheidel和Suresh,Li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前提条件[1,5,11]。学者们也注意到了供应物流协同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的方法。 Zhang在两阶段的加工装配系统中,通过转运费用契约,实现供应物流协同优化策略[12]。浦徐进等对比研究了JIT和VMI两种协同供应策略[13]。Li等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供应链中,使加工装配计划与航空运输的时间表协同,从而降低成本[14]。De Boeck和Vandaelee研究了两个供应商一个制造商之间的供应物流协同问题,分析了其中供应可靠性、供货频率和库存标准的作用[15]。Bernstein和Kok提出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适当的补偿可以促进供应商改进自身流程,从而提高供应物流协同程度[16]。Cao和Zhang研究供应链协同优势[17],Simatupang和Sridharan提出供应链协同的指标体系[18],Sanders、Singh和Power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供应链协同问题,其中都涉及到了供应物流协同[19,20]。 供应物流协同逐渐被研究人员关注,但还不足以充分反映供应环节的复杂性,尤其是针对供应链这一重要环节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设计供应物流协同的研究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验证。虽然敏捷供应链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本文将从供应物流协同这一全新的角度对敏捷供应链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开展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扩展对敏捷供应链已有的认识。 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敏捷供应链是“敏捷性”与“供应链”两种思想的结合[21]。Li等在综合分析已有敏捷供应链的代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敏捷供应链是指供应链有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及时、柔性的措施,应对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机遇与挑战[22]。 本文将供应物流协同定义为:在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使供应链上各个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能够达到同步,并与产品装配相匹配,降低由于零部件缺货而导致的产品订单交付延误、库存成本上升的现象,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在供应过程中,制造商一般会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制定供应商的供货标准,但是要最终完成生产,必须各个供应商能够满足制造商的需求,如果有供应商无法达到制造商的要求,就会对供应环节,甚至整个供应链的绩效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站在供应商的角度,从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衡量供应物流协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Fig 1 Theoretical Model 2.1 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 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就是依据供应链中的供需关系,将制造商作为各个供应商的客户,双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运用系统集成化的思想,在关键业务流程中充分合作[23]。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有利于供应链集成,联合进行需求预测,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处理信息,使上下游的计划、任务能够并行开展。廖成林和仇明全验证了企业合作对敏捷供应链效益和企业绩效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1]。Braunscheidel和Suresh研究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前提条件,其中也包括了与供应商的集成[5]。因此,提出如下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