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支柱型产业的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拉动市场经济的先导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从技术创新、资金扶持以及农产品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以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有关物流产业的成长发展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探讨与研究。 在物流成长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物流成长的各阶段研究也较多,但对“物流成长”的概念并没有统一认识和普遍认可的定义。Stock认为物流成长应突破传统原则,拓展到其他领域,应将物流作为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1]。Mentzer与Kahn认为很多物流文献与研究缺乏理论发展、研究及应用的缜密的导向性[2]。Neilan,Atkinson,Parker和Trepins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物流成长也进行了研究[3~6]。本文认为所谓物流成长,是指物流活动经历形成、竞争、创新并逐渐成熟进化的演变过程,从单一职能向多职能及专业化进化,构成循序渐进持续变迁和创新的成长过程。从生态位的视角审视物流成长,可以看出生态位理论和物流成长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物流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如同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确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的过程。 物流产业的成长和产品成长一样都经历生命周期,对于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某个产业从产生到成熟整个过程中产业内规律发展变化的理论。这其中包括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结构的变化、产品创新变化等。20世纪70年代,William J 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back共同提出A-U模型,80年代Gort,Klepper提出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90年代Klepper,Graddy提出K-G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产业发展规律及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物流产业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物流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我国物流产业成长阶段的Logistic模型 我国物流产业经历了计划储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概念引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和物流产业成长期(90年代至今)。储运阶段没有物流概念,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来分配资源,产品的销售是由计划安排的,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经营的实体,销售等环节相互分离,社会库存量大,物资周转缓慢,资金占用较多,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第二阶段,也就是1979年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阶段是我国物流概念引进、启蒙和宣传普及的时期,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够,物流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商品供应日益丰富,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本文根据我国物流产业的阶段特征,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物流成长发展规律分析。 2.1 物流产业成长轨迹的Logistic回归模型 由于Logistic模型是对种群成长过程进行描述的工具,而物流成长的过程又非常符合生态种群的成长规律,因此,在物流成长过程中,其增长速度显示出S形变化的结果可以用Logistic模型给出合理解释。该模型认为物流成长是在一个有限空间中增长时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稳定期表示的是空间资源的有限量大于增长过程中生态位的增长量,这种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业态形成的初期,由于本身不够强大,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到发展后期,由于环境及资源有限量的制约,增长速度开始降低,只有在发展的稳定期,其增长速度处于峰值。这种增长速度由慢到快然后又转慢的规律,使得物流的成长速度是随时间变化的一条S型曲线(见图1)。
2.4 非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过程可以获得Logistic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无偏性估计。利用SPSS软件进行迭代,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进行非线性回归。对于Logistic模型,参数k的初始值可用四点法取得,参数a,r可用线性化回归的最小二乘估计值作为初始值。 3 我国物流产业成长过程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源自2002年至2010年《中国物流年鉴》及2011物流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