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金额核算法是商品流通企业核算存货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售价核算是指以库存商品的销售价格来反映和控制商品购进、销售和储存的一种核算方法,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期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差价,并据此调整本期销售成本。会计准则中,商品进销差价是指商品的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但这个售价具体指的是含税的售价还是不含税的售价,会计核算时怎样处理,现在的相关文献中存在四种做法,到底哪种核算方法最合理呢? 一、“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应用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指出,“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2.“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是资产类账户,它是“库存商品”账户的抵减账户,用以反映库存商品售价金额与进价金额之间的差额。期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减去“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就是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 3.“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应用的四种情况,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中的差额具体是指哪种差额。第一种是指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综合核算反映;第二种是指商品含税售价与含税进价的差额,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分成“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和“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两个二级明细科目核算;第三种是指商品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分成“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和“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两个二级明细科目核算;第四种是指商品不含税售价与含税进价的差额。具体哪种核算方法最合理,下文进行探讨。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特点及步骤 1.采用售价记账——对于库存商品采用售价入账,将售价与进价之间差额记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2.按售价结转销售成本——对于已经销售的商品,平时可按商品售价结转销售成本。 3.月末分摊商品进销差价——月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并按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冲减主营业务成本。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四种情况 (一)商品进销差价的第一种情况 “差价”指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核算是综合反映的,即“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不分明细科目核算。 1.商品购进、入库环节差价形成的核算 例1:某商场某月以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从天津一生产厂家采购服装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单价100元,数量100件,买价共计10000元,进项税额为1700元,价税合计11700元。含税零售价为15210元。增值税税率为17%,供货方代垫运杂费300元。假设托收承付结算凭证到达,已承付货款,服装未到达。 采购商品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在途物资——天津厂家——服装 10300(不含税进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2000 解析1:现行会计准则下,已取消“商品采购”账户,改在“在途物资”账户中核算商品采购成本。 解析2:现行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时发生的运费等采购费用,不再单独核算也不再记入“销售费用”账户,而是把运费与工业企业的采购费用一起记入采购成本“在途物资”账户中。 例2:承例1,月末服装到达并验收入库。 验收入库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服装组 15210(含税售价) 贷:在途物资——天津厂家——服装 10300(不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 4910 注: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时,“库存商品”按柜组开设明细账。 2.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的核算 例3:承例2,此商场的服装营业柜组本月相关账户的余额如下表。
要求:采用分柜组差价率法月末调整主营业务成本,并作出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解析3: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1.服装柜组商品进销差价率=25000/(40000+60000)×100%=25% 本期已销商品进销差价=60000×25%=15000(元) 2.销售商品的会计分录 (1)销售取得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服装组 60000 注:上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对商品进行日常核算所取得的收入,即含税收入。 (2)结转成本时的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服装组 60000 贷:库存商品——服装组 60000 (3)调整主营业务成本时的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服装组 1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服装组 15000 (4)调整主营业务收入时的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8718(取整)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