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寿药业基本情况 北京长寿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寿药业)前身是北京长寿制药厂,始建于1969年,是生产原料药和制剂药品的综合性国有大型医药骨干企业,是国家计生委和国家药监局指定的我国最大的计划生育用药科研与生产基地,拥有国内一流生产厂房和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的制药装备。 1995年,为了执行北京市政府与原化工部关于腾退校舍、全厂整体搬迁的协议,制药厂于1998年底完成搬迁任务。由于搬迁工程欠建设银行长期贷款本息(到1999年底)2亿元,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加上国有企业工厂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企业的人才流失、由于搬迁造成流动资金的大量不足和数千万基建工程欠款而导致工厂的资金极为困难,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北京长寿制药厂债转股。同年12月28日其母公司北京长寿医药集团公司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关于对长寿制药厂的债转股协议。 2000年12月28日,北京长寿药业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工作;2001年2月16日正式揭牌,完成了企业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的体制改造。以尹董事长为代表的长寿药业管理层在债转股完成后获得了公司的一部分股权,他们抓住债转股为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管理与控制等措施使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如今,北京长寿药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制药骨干企业,包括产品制造中心、北京长寿医药经营公司和北京长寿药业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本部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设面积6000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40%,注册资本3.67亿元人民币,总资产7亿元人民币。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长寿药业年综合经济效益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7%、191%,利润增长了近20倍。国家工业促进局及中企联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医药行业6150家企业的利润排名中,公司从2000年的第481位提升到了2006年的第77位,2008年进一步提升至第55位。长寿药业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56亿元,利润1.32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利润1.8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8.76亿元,利润2.1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88亿元。利润2.28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利润2.52亿元。 二、长寿药业加强战略管理的背景 (一)战略 1.长寿药业战略聚焦于“一主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生殖健康药业为主,以专科治疗药和保健品为侧翼。然而,“一主”现在定位在生殖健康领域,可能范围太大,“两翼”应保留抑或逐渐放弃,长寿药业都有待探讨。 2.长寿药业存在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外商尚未在其主营领域发力;产品竞争对手少;管理趋于规范化;品牌优势明显。 3.长寿药业的竞争劣势:公司层面对终端的掌控能力、推广效率有待提升。 (二)营销 1.长寿药业存在个人垄断销售资源的现象,这种行为不利于公司发展,应该追求的是公司营销而不是个人营销。 2.市场对销售的控制或影响很弱,销售部门牵着市场部走,销售部的宣传活动自己决定,不需要市场部签字,市场对销售的指导作用并未发挥。市场部的地位有待提升。 3.在营销政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产品A的标杆作用有待提升;第二,目标客户、客户分级、目标市场、市场分级等问题有待改善;第三,现在制定销售预算凭经验和历史数据,提供到公司层面的也仅仅是分地区、分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销售费用总额数据,缺少依据推动销售增长的驱动因素来制定预算;第四,在学习竞争对手方面,信息的收集、学习机制等是否上升到公司组织层面。 4.依据产品设立销售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譬如,客户资源的共享、同一地区的重复投入。 5.营销与生产之间存在矛盾:生产的平稳性要求与销售对生产柔性的要求相冲突。 (三)生产与质量 1.设备、工人、厂房等要素落后于产量增长。厂房的空气系统,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由于一线员工必须是超过35岁的女性,因此招不到高质量的人。 2.生产与质量的协调存在障碍。鉴定责任、责任处罚都由质量部负责,导致了车间质量人员与质量部质量人员的关系比较紧张。 (四)文化与学习 1.在文化氛围上,员工对长寿药业的忠诚度高。然而,沟通中存在协调问题,横向沟通的效率低下。本位主义比较严重,例如,很多部门认为新产品是研发部门的事情,而其他部门都只是帮帮忙。 2.学习机制。在长寿药业,月度企业经营分析会议形成了规律性的营销研讨机制。然而,公司层面对竞争对手信息的关注、收集、讨论与分析还未形成常规流程。 3.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维修工人的人才贮备问题。年轻工人太少,如维修中心一共28个人,40岁以上占2/3,人才贮备困难,薪酬问题导致员工流失程度大。第二,QA的人才问题。合格的QA最起码需要5年工作经验,在生产等领域要有工作经历,而现在QA一般只工作2年左右就上岗,因此能力不太高,也造成出错的概率增大,与生产等沟通不佳。第三,销售的人才问题。如销售一部一共26个人,年龄很大并快退休,人才贮备压力大。第四,研发的现有人员没有形成有效的梯队,缺少研发的复合型人才,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