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奇观”视域下青年群体的社会特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红勋,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赵红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传播。

原文出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电视娱乐节目风生水起之际,青年群体作为电视奇观的重要参与者与制造者,其社会特性日趋明晰。他们在全息镜像的强力表达之下,崇尚无拘无束的社会状态,敢于挑战当今社会的各种规则,通过富有“标签性”的形式意义实现表达青春、张扬个性的“集体无意识”价值归宿。内心渴望与现实境况交织之际,青年人疏离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矛盾性昭彰天下。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3)02-0027-06

      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它以展示奇观影像为重要手段向社会传递娱乐,诸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塑造的“快乐奇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建构的“婚恋奇观”、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制造的“梦想奇观”等都在不同时期影响了电视观众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感受的荡涤与冲击更为显著。青年群体作为自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崇尚无拘无束的社会状态,敢于挑战当今社会的各种规则,通过富有“标签性”的形式意义实现表达青春、张扬个性的“集体无意识”价值归宿。

      青年群体作为“电视奇观”的重要受众群体,解构了“魔弹论”角色功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电视娱乐文化“奇观化”的进程中。对海选的狂热、对竞争的追逐、对偶像的崇拜、对梦想的坚持、对职场的热情以及对异性的窥探无不体现出他们推进电视奇观的行为方式与心理轨迹。

      一、“电视奇观”:研究青年群体特征的新视角

      在电视娱乐文化日益丰盈之际,媒体奇观的烙印也随之清晰。“景观”作为媒体奇观的思想母体,最初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居伊·德波在其《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1]在他看来,景观是一个可视的景色或景象,也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作秀或者表演。景观作为当代影像的直接产物,不是影像的聚集,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基于景观的理论阐释,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才得以诠释出媒体奇观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媒体奇观主要指的是:“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加以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2]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眼里,媒体奇观已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电视是制造媒体奇观的行家。综观我国电视荧屏的发展历程,电视所制造的奇观景象比比皆是。从《春节联欢晚会》到《综艺大观》,从《开心辞典》到《一站到底》,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从《赢在中国》到《职来职往》,等等,电视奇观层出不穷,让观众目不暇接。

      电视奇观强化戏剧冲突,让奇观的影响力日益深远。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以“选秀”为噱头频频制作惊艳话题。从“零门槛”的参赛要求,到声势浩大的海选运动,再到激烈的PK之战,直至偶像的诞生,每一个环节无不映射着戏剧冲突的文化印迹。音乐选秀的能指与所指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中,不断地被挤压与重组,话语形式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电视表达着一种潜在情绪和意念,询唤着观众被掏空的心灵,实现对观众悄无声息的控制,引导其价值观念的转向。

      青年群体活跃在电视奇观所建构的场域之中,并成为推进电视奇观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礼奇观的建构,彰显了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威力。他们在电视奇观的议程设置中,展现了自我的个性与价值,尤其是思想观念的交锋投射出了他们对电视媒体的神往与迷恋。电视奇观设置议题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缓解青年单身压力,而是通过聚合社会注意力和塑造公众消费意识,实现经济目的与商业利益,建构媒介帝国的文化景观。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格伯纳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加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3]由此,他得出了电视媒体具有很强的教化/涵化作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种倾向,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某种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4]电视奇观在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电视奇观中渗透着强烈的功利主义与商业价值,这种价值将对青年人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使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焦点发生转移,并容易让青年人的思想发生钝化,模糊其价值判断。每一档火爆的电视娱乐节目必然和某个商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超级女声》与蒙牛酸酸乳、《非诚勿扰》与步步高音乐手机,等等。同时,电视节目对收视率的追求表现出了其商业逻辑的重要意义。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他们难以抵挡这种无形的消费宣传。《超级女声》火爆的同时,蒙牛酸酸乳的销量也在日益剧增。他们原本只是关注超女赛事,没想到却也成了蒙牛乳业的忠诚客户。

      有学者认为:“电视在节目里的确通过故事、体裁和修辞把商品文化的逻辑与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融成一个整体。”消费文化与电视文化之间已经没有界限可言。二者的合谋让人瞠目结舌。例如,在婚恋奇观所营造的交友氛围中,弥散着消费文化的气息。“拜金女”、“豪宅女”、“富二代”等人物频频制造“非议”话题,过于突出节目的商业价值与消费观念。就这样,电视渲染的消费观念在青年群体中逐渐产生,并左右着他们的判断。

      二、矛盾集合:青年群体呈现的社会特征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渐深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琳琅满目的电视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随身听、MP3、MP4、电话、电视机、电脑等形形色色的消费产品成为了大众的日常用品。大众媒介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港台、欧美等各类文化形态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在内地传播,引发了人们对流行文化的认知与追求。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特殊群体“80后”以及紧随其后的“90后”正赶上了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追求时尚、赶潮流的文化心态使他们成为一个被“标签化”的亚文化集合体。电子媒介的无比威力足以使他们陶醉,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享受着娱乐带来的无穷乐趣。他们以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行为方式登上了充满着喧嚣的舞台,完成着他们的人生蜕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