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特点的多元透视 佘双好 从代际分析的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发展特点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依然可以把他们价值观念的发展置于“8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背景下。 他们能否成为新的一代,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虽然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进入大学的,但是其价值观念发展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30年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否定之否定变化的过程,因而也没有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从实证调查来看,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由单一、社会本位向整合、兼顾个人和社会发展;由严格、绝对向宽容、相对发展;由外向、关注社会向内向关注自我发展。但是,不习惯于从整体、长远、社会、理想、真理性层面思考问题,反映了“90后”大学生的思维局限。 摘自《青年探索》(广州),2013.2.5~10 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风笑天 王晓焘 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是青年在一定社会结构和文化条件下,利用自身资源和职业规划不断调整和适应的社会过程。具体而言,至少有三大因素应引起重视:青年自身资源,青年自身的(工作)发展阶段,以及青年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文化。青年自身资源主要是以教育为测量的人力资本,从这一角度出发,需要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两类青年的工作转换进行区分。青年在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转换工作的需要,必须将工作转换的研究置入到一个长时期的范围内。青年所处的行业、城市以及其间的社会文化对青年的工作转换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常见的概念,如社会性别,都可能对已有研究提出重要反思。 摘自《社会科学》(沪),2013.1.81~91 “漂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徐光兴 青少年在“守法”的前提下,有时采取违法的行为,在两者之间变动不定的状况,叫做“漂流”。对于“漂流少年”形成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学理论分析。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犯罪或偏差行为来源大致包括超我的功能不健全,减轻惩责感和冲动感,以及精神外伤。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成为犯罪者,是其因为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罪形态疏离,并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更有利。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认为,许多犯罪和攻击行为与个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停滞于第一层次(前习俗水平)密切相关。运用“漂流理论”需要秉持“预防胜于矫治”的概念,对青少年实施“三层次预防”。 摘自《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京),2013.1.31~34 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的比较 石静 胡祖明 胡宏伟 目前,我国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从两类家庭子女行为问题的比较来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相比:情绪控制更差,更容易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更缺乏主观思考,更经常地盲目信奉大人;更不诚实,更为经常地撒谎和欺骗;更为经常地有偷窃行为。但是,在条目“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上,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所表现出的行为更健康。从影响因素看,以下几点值得讨论:第一,身体健康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影响都是负向的,但这种影响对于城市子女更为显著和稳健;第二,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对两类群体行为问题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而且这种影响非常显著和稳健;第三,家庭关系负向影响子女的行为问题,但是,家庭关系仅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是显著而稳健的,对城市子女的影响并不显著。 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1.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