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62年来,青少年研究与社会的关系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视角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政治时代(1949~1978年),特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个时期,整个社会表现为:社会政治化、政治一元化、领袖万能化,没有今天意义上的青少年研究。基本状况就是共青团组织一家独打天下,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青年塑造成红色接班人。 第二个时期为经济时代(1980~2009年),特指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正式的青少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在团中央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团中央双重领导,《青年研究》随之由该研究所创办。1982年4月,团中央不再参与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领导。198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撤销青少年研究所建制,将其归入社会学所并设立青少年研究室,即现在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1981年,上海社科院也成立了青少年研究所。1991年,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研究,以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发展问题为重点。比如,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问题。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青年如何参与,社会世俗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有哪些影响,主流社会该如何积极应对等。再如,经济多元化、理念贬值化引发的青年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等。青少年研究的功能与青少年工作的功能基本接轨,研究成果主要为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服务。 第三个时期为福利时代(2008年至今)。最近几年,在执政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我国青少年研究开始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研究历程一样,逐渐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的青少年福利时代。青少年研究更注重与青少年成长相关联的人文关怀、社会公平、政策安排、系统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青少年研究既要为执政党教化青少年群体服务,又要承担青年与社会关系的听诊器、助推器、安慰剂、改良剂、缓冲剂等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与青少年社会热点和潮流的发展变化相比,青少年研究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生活,除了社会资源投入不足,社会对青少年研究的重视不够之外,也与青少年群体最近20年相对稳定有关。社会加速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迅速推进,打破了原有的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格局,青少年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过去20年,因青少年群体自身诉求原因引发的社会群体事件的发生频率与规模大大低于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青少年的工具理性追求超越了价值理性追求,重物质、轻理想,重个性、轻共性,重实践、轻理论,重小家、轻大家,重眼前、轻未来,务实求变,张扬自我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初登社会舞台的基本写照。这也是大学校园为什么相对平静,中国社会为什么相对稳定的基本原因。 当初中生、高中生忙着中考、高考,大学生忙着寻找在未来社会中的位置,农村青年忙着进城务工,城市青年忙着休闲娱乐,网络青年忙着社交游戏,消费青年忙着“集采”、“团购”,御宅青年忙着淘宝开店,“白骨精”青年忙着职场晋升,青年教师忙着赶场评职称,大龄青年忙着相亲结婚,“高富帅”忙着寻找“白富美”,中国社会转瞬又是20年,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下青少年研究的人员素质、理论水平、方法技术、经费支撑,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是研究成果的学术认知度、社会影响力、投入产出比、政策转换率、激励示范效果却不容乐观。 二、青少年研究的主要问题 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研究,大体可概括为“十多十少”。 一是论证式研究多,发现式研究少。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不了问题,何谈解决问题?青少年研究本身应该有一种预测、预防功能,以往的青少年研究往往是主题先行,所有的研究数据多是为了论证某一先验主题。目前,青少年研究对青少年群体发展的透视,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群体影响的后果,青少年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等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严重缺位,过去10年波及全国的青少年反日游行,分别于2005年、2010年、2012年发生了3次,情绪越来越激烈,规模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巨大,而青少年研究领域对此却鲜有涉及。青少年研究者个个好似独行侠,没有形成必要的合力。换句话说,青少年研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需要有影响力的时候,青少年研究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发现不了问题,自然也不能挺身而出。 二是表层文化研究多,深层文化研究少。近年来,青少年文化研究一度成为青少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因为青少年在这个领域展现得最多,互动的频率最高。但相关的研究,包括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多停留在表面。一些青少年族群的分类研究,也浅尝辄止。缺少在与青少年成长关联性较强领域的纵深研究,比如,日本动漫产业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为什么风靡中国近二十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研究宇宙英雄奥特曼为什么成为中国儿童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偶像,有助于对青少年文化影响力的内在探究。奥特曼自1993年登陆中国的电视荧屏后,杰克奥特曼、艾斯奥特曼、泰罗奥特曼、迪迦奥特曼等系列接踵而至,电视形象带动了奥特曼与小怪兽的玩具市场,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双管齐下,难怪80后曾经流传这样的幸福观:“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专打小怪兽”。多年来,尽管有国产动画片特别的文化保护政策,但除了喜羊羊系列外,国产动画片的水平差强人意。为什么在青少年眼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为什么许多国产动漫产品,青少年不感兴趣?为什么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世界?我们致力于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复兴的社会人士,难道不应该反躬自省吗?